在毕业十年同学会上的讲话
2016年11月19日星期六,暨南大学南校区
根据现场发言,凭记忆整理、补充。
周一接到这个任务,报名做分享,心里是有感动的,有话想说。但十年的光阴该怎么说又是个问题,我觉得不能够在这儿背自己的简历,尽管我的简历或许也还算有趣。过世的乔布斯帮主给了我一个不错的点子,他讲了三个点,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三个点,那么我在这里也想分享几个有意义的事件,是它们一步步造就了现在我这个样子。
请问在座有大一的同学吗?(等举手)太好了。因为我有点担心我讲的东西对你们太遥远了,比方都是些十年之后的事情。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大学时候可以称为里程碑的两样东西。这个礼拜三,在我的一堂课上,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她开始读一本书,叫《苏菲的世界》。我说,太好了,你正好提醒我应该在分享里提提这个。在座的有人看过吗?没有的话,赶紧去看吧。这是一本写给十四岁小女生的哲学入门课本。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看不懂,那是因为你缺少这方面的训练。请你设想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红球朝着一个白球滚过去的时候,之后会发生什么?(有人答“相碰”)相碰是吧,那么你并不是用哲学家的眼光看问题。因为你带有了自己的成见,你的经验告诉你它会相碰。但哲学家不会这样,哲学家只承认自己看到的东西。这里我想起一个禅师的说法,具体是哪位禅师我忘了,如果在座有比我功夫精深知道是谁的还烦请告知。根据他的说法,一个人刚学佛或者说是刚出生的时候,他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然后等他长大一点,就会有一个糟糕无比的语文老师要求“闭上你的眼睛,打开你心灵的电视机”,你就开始给你所看到的赋予意义。比如迎客松不再是一棵树,而是一种遒劲的精神。那么下一个阶段呢,当人步入老年呢步入修行的精深呢,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哲学将一个熟悉的东西陌生化。这书教会我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而不是带着成见。这事情很是麻烦,因为随着你在社会上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你的成见会越来越多的。第二个事情是一门叫社会文化心理学的选修课。我大二的时候听了一遍,我觉得是那么有趣,于是大四又去听了一遍,然后把那位老师“骂的一塌糊涂的”。因为我长大了,而她没有长大,她的课没有长大。但这个课程给了我很有意思的启示,我可能是自建系以来听选修课和讲座最多的学生。我跟我的前女友开玩笑说,我之所以喜欢去听那些文科生的课是因为那些课上妹子比较多。(笑)
然后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拖,大学毕业去参加大学生毕业服务西部计划,我们系我是唯一一个吗?不是,哦,那好,至少我是第一个,这是肯定的。首先的一个问题是,我的专业他们看不懂。材料是个什么鬼?我妈当年在知道我要选择材料专业的时候就闹了大笑话,她说,材料,你是要给别人管一辈子档案吗?在我们那儿材料就是档案。我说大概是研究什么超级胶水、无敌不粘锅啥的吧。(笑)就在我们要下到镇上去的当天,县里的领导突然决定,将我的岗位与另一个调换。他们要了一个中山大学的志愿者,然后我去了下面的镇上。有趣味的是,那之后一个月,这位志愿者跟我联系,想跟我再换回来。我说,等等,我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呢,你先让我看看再说。最绝的是,一个月之后,我再问他,还想换回来吗?他说,不换了。能猜到什么原因吗?他在县城负责一个三农网站的建设,每天就在一个机房里。条件比起我来说好太多了。我在下面当了三个月政府办公室的打字员之后,申请调动,就去了学校教书。你能猜到我大半年都教什么了吗?那是个初中,语数外,音乐,对,音乐,我当了大半年的音乐老师。虽然我教的啥都不是,但这是很有趣的一段经历,也很重要。我之后就一直当老师,这个经验很重要,无论我教了什么。有很多时候命运并不是按照你所想的那样安排的。
下一个故事是我在职业学校教书的时候了。刚开始我只想教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这门课,李卫老师的那门。但因为工作量不够,学校要让我再上一门,叫做机械基础。我有点抵触,觉得自己没有学过。刚开始的时候很头痛,但经历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门课。各位知道这门课在大学级别叫什么吗?叫机械原理,别看是“基础”,但其实是很难的一门课,因为它要解答一些“why”(为什么)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想说的一点是强大的学习能力。
接下来的故事是我三十岁,进入三十岁,我开始接触一个东西,那就是宗教。首先是佛教,我很喜欢它的想法。比方,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晚上拉着我去湖边,俩男的,坐在一个长椅上,然后他跟我说了一晚上他工作方面的黑幕,而我那一晚上基本上就是“嗯,哦,啊。”那时候就觉得他的心就在地狱里。后来我去参加了他的婚礼,结束之后我跟另一个朋友一起坐车去上班,我们俩当时工作的地方比较近。结果没想到又来了,这位朋友也跟我说了一路工作中的各种黑,我于是又“嗯,哦,啊”了一路。在来深圳之后,我开始接触基督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英语角认识了一个小姑娘,她是个基督教徒,于是我跟她说了一下午的佛教,她跟我说了一下午基督教,最后她说想不想去她常去的那个聚会看看。在座的有人知道什么叫“团契”吗,英文叫fellowship。就是基督徒们的聚会。我就去了,在一个美国女士的家里。第一次去就觉得这位女士的讲道很精彩,很有收获,于是坚持去了几乎一年。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在他们的微信群里偶然发现一条信息说,有一位蛇口教会的老外,蛇口教会是我们那儿很大的一个教会,开了一门免费的希伯来语课。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就去了,没想到发现很有趣,之后去年六月份开始学,九月份就拉起一杆人,自己开了个班。现在我每礼拜要教三门不同的语言——英语、希伯来语、日语。为什么?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我自己想看看自己还能干成什么?人生不断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另一个原因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我把这个话打给我的一位微信朋友的时候,她说她笑了,说在深圳这个城市还能有人说这话。我想说,之所以做这个事儿超越了一般的兴趣。有人问我你对教育这么热衷,是因为对它有兴趣吗,我说,如果仅仅凭着兴趣,我早就扛不下去了。我在里面经历了很多起起伏伏。而这里面有一种信仰的东西,也就是你觉得这是你这辈子应该去做的事情,不做就不行了。
最后,怎么结尾呢?我的前女友研究生要毕业的时候,她说找工作很头疼。我说如果你内心足够的强大,你做任何工作我都不担心,就算是扫个地都能扫得惊天动地、惊世骇俗。但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那么任何工作可能都很麻烦。所以希望各位在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里,把自己的内心锻炼得强大。然后我希望你们能够走出不一样的路来,比如有一天我听到谁说,我建立了一个狗狗之家,那就有点意思了。
谢谢各位。
PS:在问答环节的一点发言。
我想顺着前面那位的思路说一下。我之所以想去农村当志愿者,原因之一就是我大学毕业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就想给自己一个缓冲。我想去看看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一年里面,我不知道前面如何,但我要求自己每一步都要走得很认真。因为你越是认真,你得到的反馈就越多。但很遗憾的是,那一年我也没想明白。一年之后我跟一个老外谈起,她说至少你知道你不该去当打字员,毕竟是老外,想法比较直接单纯,并没有我们那么深邃的阳明心学。我当时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我是不是该当老师,第二该当什么样的老师如果我认定该当老师的话。但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能够解决。所以当我结束了一年的农村支教之后,我决定再待一年,我跑到另一个省——云南,靠近缅甸还是越南的一个地方去想加入另一个支教组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留下。我就是觉得一年的农村经历没有接决问题,有些问题没想明白,我想再待在那儿想想。而真正明白了,是两年之后,我当时在一家非常好的职业学校里工作,做得很出色,但同时我的心理崩溃了,我被送进了某个医院你们知道的呆了半年,不是,是两个月的样子。当我出来的时候,我发现每一本教育的书都像是为我写的一样。我找到自己的生活坐标之后,我甚至跑到李开复那个开复学生网去解答学生的迷惑。因为我自己找到了,所以我就想让更多人知道我的经验。容建华老师说,你大学四年能够找到就很好了,我想说,真的很好了。我自己没有找到,而是自己毕业之后一点一点把它探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