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 . 第七十七章》
自然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人世的作风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只有悟道的人能够如此。
老子说自然之道始终顺应生态的平衡,犹如一把无形之尺,均衡着天地万物,不会偏爱谁多一些,也不会忽略谁少一些。正如李白所说,“天不密宝,地不藏珍,风威百蛮,春养万物”。
可见,自然之道是没有区别心的,所以悟道的圣人,会把有余共享给世人。而普通人感悟不到,就会受困于嗜欲与杂念带来的困扰之中。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有一部名为《九阴真经》的武林秘籍,引得江湖群雄竞相争夺。待到第十八回揭秘《九阴真经》武功精要时,读者才恍然有悟。
原来,此武功秘籍的总纲与要旨均取自于《道德经》,把诸如“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等道家的经典理念,作为修习武功成为武林大师的秘钥所在。
由此而感,金庸先生所喻指的最高深的武功,是与自然之道相契合的内在修养。个人是有限的,惟有与自然之道相融汇,才有机会变得强大而有力量。而人真正的强大是正是精神富足与内心和谐。
所以不管是老子心中的启明圣人,还是金庸笔下的武林大家,均是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悟道者,奉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世人的诸多烦恼,皆无外乎在有余之下,总是希望得到更多,而吝于适可而止,甚至受困于“损不足而奉有余”的认知枷锁之中,不能自知无法脱困。
家庭教育亦是如此,有失去亦会有得到,得到后仍然可能失去。明晓此间道理,是孩童心智成熟的重要表现。
顺应孩童生长的自然之道,并陪伴孩童明晰“有余和不足”的辩证关系。于有余之时,对己节制欲望,对人勤于付出。处不足之刻,不言放弃,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如此即近乎于道了。
宋代女词人张玉娘有一首题为《梅》的小诗,以清新的语言,道出了事物化育的自然要妙,在此读来与您一起欣赏之,“潇洒石池边,清标出自然。东风零乱后,蜕甲玉蜿蜒”。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