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长期主义者,指的是那些能为了很久以后才能达到的目标,从现在就开始,长期在看不到结果和回报的时候持续地输入,直到最后,结果才慢慢开始回报ta,甚至,可能,不回报ta。
比如,延迟满足主义者,他们能忍住即刻满足的冲动,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耐住寂寞,长期做一件或几件没有“好处”的事,比如,长期坚持锻炼,坚持写作,坚持定投投资,与孩子共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等等等。做这些事情的好处往往在很多年以后才能看到。
与之相对应的是即刻满足者、即时享乐思维、投机主义、短期主义者。这里说的即时享乐指的是一种思维倾向,并不是在疾呼,人不该满足自己的心灵渴望,有时候我甚至认为有些东西就该即刻满足,比如,你想见某个人,想去一个地方,突然有冲动想吃某个东西,乘兴而去,兴尽而归。而如果在你最想要的时候,非得忍着等到最后过了那个兴头了,才吃到了那一口好物,去了那个地方,也不是你当时想要的感觉了。我有过几次这样的“延迟满足”体验后,就开始怀疑,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延迟满足能力强才是好事,即刻满足就不好,我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辩证理解和判断。
有时候,这种类似于艺术的、感性的、随兴而起的“感觉”需要当时当地的内心渴望,过了那个时候就没那个意思了,不同于我们说的“长期主义者”的核心意思,单独另算。
多说一句,据棉花糖实验之后的一些延伸实验表明,延迟满足有几个重要的前提,其中之一就包括,延迟满足的决定得是当事人本人在有选择的前提下,自己决定延迟的,而不是在你没有任何选项的前提下不得不延迟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虽然做了很多延迟满足的事,却没有训练出延迟满足的思维,比如,被父母逼着练习钢琴或学习。
由于童年时代家里经济条件实在太穷,导致我不得不耐着性子做很多重体力活,这非但没锻炼出我的意志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还极大地打击了我坚持一件事的耐性,就是因为干重体力农活这件事我没得选,不管我想不想、喜不喜欢,看着父母那么劳累,家里那个条件,都不得不干,只要有得选,我决不选回农村种地。
我的一点体会和思考如下:
两年前我做过三年多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长期接触三到六岁的孩子,通过观察他们,我也对自己的一些毛病有了更多理解和思考。
比如,关于不能长期坚持做没有即刻回报的事这一点,有没有可能,人要到36岁以上,40出头的年纪,才能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做一些延迟满足的事,比如锻炼,比如写作,比如耐住寂寞不求(即刻)回报地练习基本功。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我常说的,三岁的孩子就是猴子,你不要跟她讲什么语法、道理这些需要智力上的理解才能领会的东西,这么教,你累死,他也不认字,没到那个时候。等ta上了二三年级才能逐步“理解”语法里的逻辑和抽象的概念。
又像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一样,二十多岁的青年一样,冲动、好动、充满激情、叛逆、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
那有没有可能,人的耐心,要终于在三十多四十岁以后,经过社会的毒打,经过无数遍无数遍的开始、放弃、再开始、再放弃,才终于被打服贴,开始老老实实地认识到,只有朴素的、按部就班的、悄默声的长期主义做法,才是最稳妥的。
非得这时,人才能安下心来,不求不靠,放弃一夜成名的幻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老老实实地码字、锻炼。
就在我以为经过无数次开始、放弃的循环,终于在36岁坚持跑步,虽然断断续续但是两个月里到今天跑了34天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而且我明确感觉这回能成,的时候,读到一个段子,说40岁的男人都有什么特征,其中第一条就是,开始热衷于跑步。
哈哈哈哈哈,合着我以为的是我终于靠钢铁般的惊人意志终于要熬出来的一件大事,结果跳出来一看,这只不过是人快到中年开始趋向中年特征的一个正常趋势而已??
扯远了。
延迟满足和即刻满足是两个极端,延迟满足过了头,人会变得了无情趣,过于理性、深沉、少了做人的趣味。即刻满足过了头,人就变得浮躁、冲动、越发沉不住气。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在中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短期主义思维使人容易受一时一事的影响而心神不定,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战略定力,一时得不到肯定就极容易放弃。长期主义思维使人淡定,因为当你把眼光放到五年、十年之后,断然不会因为某一天甚至一周没有跑步就又想放弃了。就像我这次断了8天还能续上,完全不像以前那样,只要某一天没跑,某一天没跑够多少公里,就觉得不完美了,算了。
对了,有完美主义思维的人,从某种角度上讲,就不是长期主义者。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