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同古城,我们打的去云冈石窟,要看看真实的云冈石窟与书本上、图片上的有什么不同。
差不多四十分钟车程,前方一个巨大的牌楼闯入眼帘,立柱简洁挺拔,顶着繁复的、灰色的、古朴的屋檐,给人一种古朴的压抑感。高低两种牌楼相间,屋檐上小动物雕饰,又觉得有一丝活泼和灵动。云冈石窟几个大字刻在牌楼上墙上,看着干瘪显得苍老。
的士停了一下,我正准备下车,的士师傅说你们的定位点是在里面,于是一脚油门从大门牌坊一晃而过,我们进到里面停车场。
里面已有很多人,都在在烈日下快步跑着。我们下了车也跟着跑向入口处。
到了入口,租了个讲解器,急匆匆地朝里面挤。
进入园区,树木高耸,二十来根石柱在道路两边立着。柱子上有很多雕刻,有各种佛像和花纹图案,雕工细腻,立柱顶天,顿时感到很严肃的氛围。
往里面走了不到一百米,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一打听,原来是要坐电瓶车进去的。我们决定走进去,继续往前走。
过了一个拱桥,随着脚步前移,桥对面一座宏伟的寺庙渐渐现出全貌,这是灵岩寺。满眼都是庄严肃穆。我们慢慢走,慢慢参观。寺庙和佛像都透露出古朴。有人在虔诚的跪拜。我们走到旁边,看到湖水里芦苇丛中,有很多小船在滑行。
岸边垂柳依依,小船划过,湖水荡起波浪,在烈日下隐隐绰绰的。放眼看去,湖水和远山,感觉好美。正想赋诗一首,却听见孩子们开始吵闹起来,说对岸有一群鸭子。有不同意见的立即大喊,你们什么眼神,对岸的明明是大白鹅啊。“哦,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孩子们边笑着边过了桥。
我们开始爬台阶。
前面就是第一窟石鼓洞了。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窟,陡峭的石壁表面已开裂,风雨侵蚀留下了沧桑的痕迹。
石壁上挖有几个窟窿,悬崖下已经围了好大一群人,走过去,看到的是无数的人头。我过不去,只得摇摇头笑了。看个佛真不容易。等挤进去看了一眼,方形石柱上刻着的石像已然模糊不清,还没仔细看,就被后面的人挤得动弹不得,只得草草地拍了张照片,就退出来了。
后面几窟,也只简单地看了一眼。随着人流挤到了第五六窟。等挤到窟内,仰头一看,立即被震撼了。高大的佛像,蓝色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宽阔的胸,双手相抵,坐姿庄严,四周群佛肃立,立即有膜拜的心思。
很快地,又被挤了出来。只得在过道上跟随人流往前走。后面几窟也是简单地看了一眼。没多少印象。
孩子跟着我,也只是瞟了几眼,我不知是否能有什么印象。
到了十三窟,看到了文殊菩萨,其头戴宝冠,颈部又戴悬铃项圈和璎珞,胸前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立即给人一种惊叹和震撼。
不久又到了十六十七窟的位置,却见大门紧闭,门口一排脚手架,看围挡上公告,说是在维护。顿觉遗憾。
之后到了十九二十窟,佛像右手举胸,在施无畏印。很多游客伸出手掌似要与其击掌。在此徘徊拍照的非常多。
到了二十窟,有露天大佛,与其拍击掌的游客更多。孩子们兴致很高,大宝主动拿过手机要给我们拍击掌的照片。经过反复几次调整,终于拍得了他们认可的照片。
等拍完照,也差不多看完了开放的石窟。大人小孩都在石窟下的小广场闲逛。
大家正在商量说要回去的时候,天突然变了,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噼噼啪啪地下起了雨。很多人朝摆渡车方向奔跑,我们却选择走了人少的路往回走。
大宝的同学们奔去了摆渡车那边,我们被迫分开了。我们一直沿着有树有亭子的方向跑,开始时雨滴比较小,还能承受,不一会儿,雨滴越来越密,只得被迫躲进了亭子里。
雨越下越大,路上都集满了雨水。我们在凉亭里,吹着凉风,看着雨水落到水里溅起小浪花,击打在石板地上发出噼啪的声响。
我在想,石壁和石壁上开凿的石像,已经历一千多年风吹日晒雨淋,石壁表面已开裂很深。
我想起有人说过,云冈的大佛无惧风雨,他们就在那,而我们短暂的人生,却如露水如闪电,此生必要看看传承下来的大佛。
大佛们,不管你信与不信,他们都在那。你看了,不管你是否跪拜,就会有安抚,就会有被震撼,就会觉得有些力量很强大。
对于恒久的,我们是如此渺小和短促。
云冈石窟,在烈日下,在雨淋中,我们匆匆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