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日更《“轻松筹”——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对你视若无睹?》一文其实是前日计划好的一篇日更练习。本想借前些日朋友圈筹款例子做引子,分别谈谈“轻松筹”“水滴筹”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公益互助组织、保险和慈善。结果一个引子写着写着字数刚好够了日更的要求,便偷懒将它自成了一篇日更发布,不曾想引发了几位群友关于“慈善”的讨论。 那今日便跳过保险,先说说自己对“慈善”的一些认识和浅见。
谈慈善就必须要说公益,但慈善不等同于公益。慈善是一种基于怜悯、同情和侧隐之心的感性行为。慈善行为就是救助弱者,对象如贫困学子、贫病人员、灾民、残疾人等生活在困境中的特定人群;侧重解决受助者当前存在的困难,不关注问题的前因后果。公益关注的则是公共利益,是社会成员基于社会责任感,为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为。公益行为侧重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助学、解决贫困、便民活动、人文保护和宣传等等,涵盖很广,不只关注人类,也包括动植物和整个生态环境。
当然很多时候慈善和公益也是互相渗透的,区别在于慈善行为是感性的,是能力者对弱势者一种单向给予的帮助,是解决弱势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当下之难,是一种“授人以鱼”的救急行为。公益行为偏于理性,它解决社会(生态)链条节点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的受益对象,公益会更多的考虑行为价值和意义,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授人以渔”的行为。就以“轻松筹”平台为例,它就是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组织;而我们通过“轻松筹”对弱势者的捐赠则是一种慈善行为。
其实不论是做慈善还是做公益,背后动因都是自我价值观的体现,有些人也许是为了个人的名誉,有些人也许是为了自我心灵的修行。如果可以把“慈善”当做是商品,那它就是人们输出爱心和升华心灵的一个窗口。所以从自身修行和自省的角度来讲,参与“慈善”和“公益“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一种利己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