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引闲风吹唐诗(2)
----音藏谷间,意在言外
盛唐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历来很多唐诗选本必选之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冉云飞先生在其【像唐诗一样生活】一书中说该诗:“也只能算是有句无篇而已”,施蛰存先生于上世纪1978年在其【唐诗百话】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并进一步说道:“艺术成就可能不坏,而全篇意义空虚,终于只是一种消极的文学”。
于此,我无意冒犯两位大师,而仅仅是说说我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当然不是受欧阳修特别欣赏“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的影响。
我倾向于前人许多诗评里赞誉最多的是:自然与幽远,浑然一体。
读该诗,最适合默诵,如果要谱成曲,步入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殿堂,伴奏的乐器不能复杂多样,一把古筝很匹配,但不完美。竹笛最佳,音不能高,才能将禅意立在幽境之中;竹笛鸣于曲径之外。
如此一首空灵幽远的五言律诗,诗人是在什么心境下创作出来的呢?
仕途失意。
古代诗人,在仕途失意后而作的诗歌佳作有很多。
如【古诗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如杜甫:
“.......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如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如王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等等。
类似的诗不胜枚举,不论是直白或者是隐喻,都能从诗中透露出仕途不如意的忧思以及对仕途的留恋。
在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潦倒失意的诗人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王昌龄、储光羲、孟浩然、王之涣等,还有初唐四杰,以及温庭筠、谢灵运、刘长卿、贺知章、陈子昂、白居易、张若虚、杜审言、贾岛等等。
似乎失意潦倒是一种常态,而诗名远播,却又是一种必然。
在如此多的失意诗中,常建的这首题壁诗,又必然与众不同。
没有得意与失意的比较,没有一丝对仕途的留恋。
有的是一颗行走在通幽路径的禅心,这颗禅心将世俗屏蔽在竹林之外,这怎么会是一种消极呢?
音藏山谷间,
而意在言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