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曹操和刘备的褒贬态度的。对于曹操,作者无疑是持否定态度的。但这无疑是对这一代枭雄的曲解。《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定义为一部小说,就是因为之于《三国志》它不够真实,作者的主观意愿过为明显,所以叙述人物的时候难免不够客观。因此曹操在后人心中多留下一个阴险狡诈、残暴无道的不好形象。
现在,我们就要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三国大能了。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曹魏政权奠基人。曹操能文能武,这在三国时期的君主身上是很少见的。他的才华固然不必多言,《龟虽寿》、《短歌行》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而军事上他的能力也非同一般,从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便可看出。
曹操胸怀大志是与生俱来的。就我看来,曹操其实是三国里最适合当一国之君的。他身上有着领导者的气质。他从不掩饰自己想要一统大业,功盖五帝的雄才大略。曹孟德就曾“青梅煮酒论英雄”,与刘备并抒发自己的报负。那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的勺子都掉在了地上。由此看来,曹操确实比刘备更适合当君主。
有人说曹操阴险狡诈,但他几乎从不说谎,就算是说谎,也是说得十分磅礴大气,坦坦荡荡。率真是曹操的特点之一,因为他深知事实胜于雄辩,一切谎言皆会不攻自破。曹操的心里住着一个君王的梦,这便注定他不会安于现状,一定会有一番作为。所以他先后辅佐董卓、袁绍,终是独自发展,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一举奠基了曹魏政权。
曹操很会用人。有人可能会说曹操麾下出过不少叛徒。但出这么多叛徒的前提是曹操得有足够多的人可用。曹操的人,有些是一开始便跟随曹操的,有些是半路被曹操所降服的。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管什么人来到他门下,他都能物尽其用,因此基业愈来愈发展得大。但其生性多疑,不少文官武将受不了他的猜忌而叛逃。著名的有陈宫、魏种。其中魏种叛逃被俘时,曹操非但没有处置他,还把他任命为河内太守,其爱才如命、宽宏大量的特点可见一斑。
曹操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的确是用了不少阴险狡诈的手段。但这和他幼年的经历有关。尽管曹操不能被定位为一个明君,但也绝不是一个暴君。他不像董卓一样纵淫无度,残暴无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一统大业的君王梦所服务。尽管“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是十分不为人道,但这是古代每个君王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维护君主专制面前,尤其是在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的乱世局面,必须得要有所牺牲。尽管平民百姓不应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但引用《流浪地球》的一句话:“让一个人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望”。曹操的做法固然不正义,但不得不承认暴力确实是解决问题最快速的办法。也正因如此,曹操不能称作是英雄,但也是一代枭雄。
“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这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也是剥削阶级处世哲学的集中和概括。“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孟德,实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