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5个人年度总结

2015个人年度总结

作者: 点点寒彬 | 来源:发表于2016-02-09 17:46 被阅读213次

    写在前面:本文属于作者个人总结,如有雷同,绝无可能。

    概述

    2015年是我工作以来变动最大的一年了,今年离开了工作了3年多的招行,又经历了微众银行3个月的时光。最终落位到华林证券。今年做了这么些事:

    • 读了一些书
    • 做了一些思想总结
    • 换了一些单位
    • 学了一门编程语言
    • Linux了解了一些

    读书,思想总结等内容,请移步《思想汇报(一)——有关读书》《思想汇报(二)——有关测试》《思想汇报(三)——有关互联网》

    招行三年

    在招行混迹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感觉真的是有那么些青涩,在大学学的是会计学专业,突然变成了一个软件测试人员,好像跨度有那么点大。不过其实做起来并没有感觉到很吃力。并不是我多牛多牛,而是做一个基础的手工测试,真的不怎么需要专业知识水平。
    工作中遇到了好领导,真的要珍惜。我很幸运,真的遇到了,而且不止一个。
    3G改造的时候,李玉姐让我独立负责VISA模块的测试。这真的让我觉得不可思议,那时我才刚刚度过自己的实习期,而且VISA相关的功能并没有完整的文档说明,也没有前辈指导,界面还是全英文的。我都不敢相信会让我一个人负责这样一个充满巨大挑战的任务。整个3G项目的领导层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推,做成了并不会有直接的收益,做砸了那将会是灭顶之灾。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我获得了李玉姐的信任,得到了这次锻炼成长的机会。
    收单双活时期,承蒙盛哥的信任,带领一个8人团队参与双活项目的测试,期间还穿插了几个零碎的小项目。带团队测试和自己单干完全是两回事,考虑的事情比以前多了太多。不仅要协调外部的资源,对外的沟通,还要调解内部的矛盾,活跃内部的气氛,适当的收缩项目的压力,适当的释放项目的压力……
    工作中遇到了好同事,真的要珍惜。我很幸运,真的遇到了,而且不止一个。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有李玉姐的细心指导,后来又有盛哥、董欢、小强等大牛领路,再后来还有墨迹男、小红、花爷等帮忙排忧解难。
    刚入职场能获得这么多,已是足够幸运。
    离开收单后,有一次小夏和我说,在收单双活干活是工作以来最开心的日子。我瞬间就觉得,我这组长没白做啊!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在招行干没前途啊,什么东西都学不到,完全就是打零工浪费时间,还不如早点辞职去学点有用的东西。学不到东西只是你不用心。工作一段时间如果没收获,那真的只能怪自己了。起码我在招行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个人做项目,可以深入了解项目流程,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方式以及自己的角色定位。与他人协同做项目,能够学到协同办公的技巧、与不同人沟通的学问。带团队做项目,那学习的东西就更多了,如何协调资源、如何与开发PK、如何带新人、如何协调内部矛盾、如何激发组员的积极性、如何合理的分配工作、如何掌控进度……这些是需要一辈子时间去学习的知识。怎么能说什么都没学到?
    LR、QTP等只能称之为工具、你要是想靠一个工具混一辈子,那还不如趁早回家考公务员,公务员是可以混一辈子的。包括某某语言、某某工具、某某框架,这些东西要学起来,最慢最慢自学3个月也都能搞定。衡量一个开发水平高不高,绝对不是看这个人会多少语言、而是看他用代码实现的功能是否完善、扩展性是否优秀、算法是否科学等因素。同理,工具的使用也是会过期的、以前自动化王者QTP,现在已经日薄西山,你很精通QTP?你靠这个吃饭?不好意思,现在已经没地方用这个了。LR现在还比较有市场,但是究其原理而言,并不是非常复杂、LR的优点是量大、可以弄出百万级的并发,可是有几家公司的产品需要承受这么高的并发?据我所知,某知名P2P平台(不提名,但是在行业内排名绝对靠前)的最高并发,不过3000。这个数字并不难实现,java、Python等语言的多进程带多线程就能实现这个量级的并发。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某一个工具的精通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不是不重要),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社会的本质是人,学会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存在且与人有关的技能能吃的更香。
    离开收单之后,感觉事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顺心,到了UAT之后领导也并不信任我,总感觉做事放不开手脚。而且在招行混迹了三年,做久了都是例行公事,并没有很特别的亮点,给我的上升空间也很局限,So,是离开的时候了。

    微众一季

    离开招行之后,在微众晃了一个季度,在微众期间我参与了“火鸡”的账务测试以及核心系统的账务测试,在微众的日子可以用养生来形容了,工作上并没有很大的压力,事情做起来也很顺手。测试的都是账务系统,核对的是一些会计报表,看起来好像是和我的专业有关。可是在招行混了三年,会计的相关知识也基本上忘记的差不多了。与其说学习会计及知识,不如说了解了银行起步的一些过程。比如活期存款系统、定期存款系统、重要空白凭证入库出库等流程。
    在微众领导也是信任我的,工作开展的也顺利,参与银行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第二次了,可是我总感觉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做的事甚至还不如招行。可能也是思想那段时间比较累,也厌烦了同样的工作。于是乎,在马上要转正的时候,我提了离职。

    偶遇华林

    能来华林真的是很偶然的事情,当时我还在思考离职的事情,并没有下定决心。当时是墨迹男在找工作,然后去招聘会的时候我顺路跟去的。一般来说招聘会的摊位人多,我和墨迹男都会绕开走,谈都懒得谈,就只有华林这里,我排了将近一小时的队,好像就有种我可能会上的感觉。果不其然,整个面试走下来,除了面试周期有点长,其他方面都很顺利。

    关于面试

    其实面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很多时候面试官的水平还不如我。
    一开始面试的时候总是会紧张,而且面试过后,特别容易被打击。包括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去科技园某公司面试的时候,关于Linux的东西我都不懂,没学过,工作也没接触过,面试官就直接说,我面试过几百个人、你是第一个答不上来这个问题的人。我不知道读者能不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反正我当时是非常非常的尴尬。自信满满的去面试,被打击的体无完肤出来。所以今年做的事,就包含了解Linux。
    后来面试多了,也就习惯了,面不上并不是你不行,而是你会的东西并不适合这个公司。
    再后来,面试面的不爽的时候,还可以去呛一下,比如某公司面试的时候,烦了面试官问这问那,不问重点,说我有问题就问,但是所有我想知道的他都给我打太极,推这推那,我就问了这么些问题:
    1、我算了一下(计算过程忽略),你们公司获得的风投资金已经差不多快到了,那我过来万一公司发不出工资了怎么办?
    2、我查了一下,你们公司CEO在美国涉嫌内幕交易被起诉了,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乖乖,面试官脸都变成猪肝色了。
    当然我并不建议大家这样做,毕竟找工作关系到生计。只是想告诉大家,面试失败不要气馁,总有一款适合你。面试官也是人,平常心对待就好了。

    关于管理

    再怎么说,在招行也是带过团队的,再再怎么说,当年考研管理学成绩也是出类拔萃的。
    管理学涉及的智慧太多了,只能简单的总结一下自己的感觉。
    不同等级的管理者应该管理的内容是不同的,基层的管理者,我感觉应该是要带着平常心,而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团队刚刚组建的时候,别人过来找我都喜欢问我,这里都是你的小弟吗?我都会义正言辞的反驳他,这些都是我的战友。能当组长,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公司呆的久,业务比较熟悉,因此你才当上组长。同理,大家会听你的,也是因为信任你,相信一个组长不会坑队友。
    待人以诚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点当时我当组长的时候并没有认真的考虑这点,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各个功能的业务我把他们都教会了,我就可以学(wan)自己想学(wan)的东西了。所以双活初期累成狗,但是到了中后期,基本上上班除了开会就是玩手机,每周统计一下进度就行了。
    最后的一点就是需要处理好工作环境,其实带团队,不会参与执行具体的事项,这个时候组长需要把各种杂事处理好,尽最大可能给组员一个纯粹的工作环境,组员只考虑做事,其他杂事不用分心处理。极大可能的杜绝组员碎片式工作。这样分工明确,团队的效率才能最大化。

    最后

    理论上在总结的最后应该给自己立一个Flag。不过鉴于以往立的Flag从来都没有兑现过。今年就不立了吧,一边走一边寻找终点。

    失去的年味

    文章写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不过大年初二才写出来这东西,就再加一点自己过年时看到的其他现象,比如:红包。
    今年过年,又多了一个叫红包的东西,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去年就出来的事情,去年过年的时候微信红包就风靡了全国。但是今年红包已经有点过分了,包括支付宝、微信、微博、QQ在内的所有社交渠道,对!是所有社交渠道都在派发红包。今年过年,全家都在看手机除了最老的不会玩手机没有抢红包,其他所有人都在对着手机看,应该有的年味荡然无存。从这个结果来看,各大公司赢了,他们成功的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微信力量的公开课上,张小龙先生阐述了一个他对于微信这款产品的看法:

    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

    第三个,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一个好的产品不是黏住用户,而是尽量让这个用户离开你的产品,大家同意吗?说同意的都是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做的工作都是围绕一点,怎么样黏住用户,怎么样让用户尽可能待在我的产品里头,不要离开产品。

    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如果一个用户要沉浸在里面,离不开,就像你买一辆汽车,你开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说汽车里面的空调特别好,所以要待在里面,那不是它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业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是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怎么样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会看到微信的朋友圈会限制很严,各种营销在朋友圈里面我们都会很严格的对待。我们刚开始看朋友圈里面都是一些朋友的动态,可是慢慢发现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心灵鸡汤,被各种各样地诱导上来发了一些内容,如果这样的信息多了其实最终的结果未必好,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用户觉得朋友圈里面的信息太水了、太杂了,慢慢他再看朋友圈的意愿越来越低,这会变得非常可怕。因为朋友圈的进入次数特别多,平均一个用户每天大概有30、40次进入朋友圈,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希望每次进来用户都不是很快的刷屏,而是看到的都是他愿意看到的内容。

    张小龙先生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现状并不是这样,包括微信、支付宝、微博在内的各大社交产品,都在不停的增强用户黏性。也许微信初衷不想这样,但是从结果来看,他们是粘着用户的。所以不知道张小龙先生回家过年,他的亲人坐在一起低头摇一摇的时候,他的心里是什么感想。
    在滴滴快滴打车补贴的时候马云先生的母亲打不到车,马云先生是这么说的:

    市场竞争的原则是要让市场受惠、让用户受益。不怕烧钱,更不怕竞争,但最怕伤害用户的利益,特别是老人孩子的利益。

    换到现在,马云现在回家过年,全家人只顾低头咻一咻,抢敬业福。那么他会作何感想呢?
    做社交,应该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外出打工的人们能够了解到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的近况。这点是好的,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我们面对面坐着,却都在低头玩手机,抢红包。社交软件赚到了眼球,赚到了钱,却丢失了大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许是我认为的大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5个人年度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wy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