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洪兰说:“教养孩子一点都不难,它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身作则:你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会孝顺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蔡颖卿说:“我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个有趣的母亲。”
请允许我用洪兰,蔡颖卿老师的《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里面的其中一章节里面的一个小标题做题目,因为我觉得这个题目真的是一目了然,又让人警醒。
1
这个故事是《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里面的一个小故事。
几个月前,大女儿从车轮下捡回了一只猫,瘦伶伶的小猫在她的细心照顾之下,日渐强壮可爱,有时候我也自愿帮她照顾一两天。这只猫喜欢人家抱,晚上也习惯依偎在被窝睡觉,我因为很久以前看过画家赵二呆先生的一篇文章,回忆他童年时曾把心爱的小鸡放在被窝里同睡,晨起发现小鸡被自己压扁时的伤心,所以对于猫睡在床上深感压力很大。
我感觉小猫是懂得听话的,就在房间的一张高背沙发上帮它铺了一条浴巾,另一头放一只女儿小时候玩的小熊,我很仔细地跟猫咪解释,它得睡在自己的地方,不可以来我的床上睡觉,就这样,只要留宿的夜里,它都能乖乖地睡在沙发上。
有一天,早上四点多,它见我起床要去洗手间,呼地从床上站直准备起身,但我摸摸它的头,跟它说:“再睡一个钟头后才起床吃饭。”它躺下,又睡到窗外天光照进屋里,才跟着我起床。
当我跟女儿说起这些事,她们都大呼不可思议,接着就跟我抱怨,猫跟着她们的时候有多么调皮,半夜会起来啃她们的头发,在被里钻进钻出、在床上跳上跳下。最后,我的女儿们夏利一个结论:这根本是不同的两只猫。
我们受父母照顾时的美好体验,是最基本的教养参考
我发现自己照顾猫的观念与方式,与女儿们的都不同。她们是“照书”在养猫,很像今日的父母——小猫一天吃多少?该吃什么?这个动作代表什么意思?那个举止又曾如何被分析?凡事都参照专家的说法,有点问题就要去“查查看”。而我用的就是比较传统的方式——仔细观察猫咪的情况,也观察每有调整之后的反应。
比如说,我觉得孩子给猫吃得不够,所以猫咪没有饱足,一见到食物就很馋,甚至想办法要偷吃炉上锅里的食物,所以我就给得比女儿多一点。我也视天气调整为师的量,它看起来很舒服,很斯文,不像孩子们所形容的“贪”与“野”。
第一次要给猫洗澡时,我问女儿该怎么洗,她告诉我,书与网络上都说用浴盆洗,所以我们就照着别人提供的方法做,因为,我从来没有为猫咪洗过澡。但整个过程中,我发现猫咪是非常紧张的。尤其是谁为高过它的肚胸时,猫咪的叫声听起来好凄惨无助。我立刻想到,也许这个水位所形成的压力对它来说是很不舒服的,所以下一次洗澡,我就不再用浴盆而直接开较柔水注的莲蓬头,而猫咪也很享受被冲洗的过程。
2
笔者有一个朋友,因为恪守“新生儿两个小时喂奶一次”的教条规定,半夜起来给孩子喂母乳,孩子睡着不醒,就用弹脚心、捏小手等“霸道”的方法叫醒宝宝,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喂母乳,结果就是大人半夜三更无法睡觉,宝宝也因为被叫醒而哇哇大哭。
此外他们还坚持不到时间不喂奶,即使孩子饿了、即使自己奶涨了也不给孩子喂奶,一切以时间为准绳。结果弄得妈妈和宝宝都很伤心,边上宝宝撕心裂肺的哭,边上妈妈看着孩子那么可怜,心疼的哭。
在笔者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终于放弃了所谓的“科学喂养”,改成了按需喂养。后来朋友微信里告诉我,现在感觉自己跟孩子都轻松了许多,心情也愉快多了,没有之前那种心疼和压抑。
养母乳应该实行“按需哺乳”
所谓按需哺乳,就是宝宝饿了,或是妈妈涨奶了宝宝又想吃,就可以喂奶,不用按照时间规定。按需哺乳,是最合乎自然,也是对妈妈和宝宝都有好处的喂养方式。往玄幻点说,就是妈妈和宝宝心有灵犀。
根据宝宝的饥饿需求进行哺乳,宝宝胃中的奶水已经消化吸收完毕,这时吃奶,奶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充分被宝宝的肠胃吸收。宝宝每天的状况都是不同的,对于奶水的消化吸收也是不尽相同。说不定心情好,消化吸收好,很快就饿了,这时候就像大人饿极了想吃东西,你是吃还是不吃?还是说告诉自己,等下,还有2天才可以吃?;心情不好,消化也差些,2小时过去了还不饿,这时候,我们是还是吃那么多,还是说少吃点也行?
当然,如果是奶粉喂养的,那么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我们的喂奶时间以及喂奶量(这个不是很懂,因为我们是母乳喂养,所以还是提倡母乳喂养,没有那么多烦心事)。根据身边朋友的情况,一般采用奶粉喂养的较好方法是,固定时间喂养,但是也需要灵活调整。记录好每次喂奶时间和喂奶的量,然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而不应非常机械的规定用餐时间和用餐量。作为人,每天的饭量和时间都不一定相同,你却那么严格的要求孩子做到这么精确是不是太强人所难了点?
3
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一段话:
美国医生再三批评我:你不是好妈妈,隔壁的孩子一睡到天亮,隔壁的妈妈是好妈妈,你不是!每次去看家庭医生我都挨批评,原因是我晚上要喂奶1-2次,抱怨养孩子很累很辛苦。医生告诉我一个观念:人类晚上不需要进食!我傻乎乎问,为什么呢?医生没办法,只好大声说:因为我们是人类!我印象极深,妞爸早就笑弯腰了。很显然,我担心BABY晚上会饿根本是多余的,10-12小时的连续睡眠,对孩子来说比吃奶重要100倍!我们被老大妞妞折磨很惨,晚上吃一顿奶的坏习惯一直延续到快2岁。养老二的时候按照医生说的,彻底让我和老公解脱出来,从刚出生到一个礼拜我家妙妙被训练距离5个小时才吃奶,2个礼拜之后,孩子就能睡天亮了。晚上不需要吃奶!!!(三个感叹号是请妈妈们切记的意思)
这个是原话,我没有做一点改动。于是,我上网百度“婴儿多久以后才可以晚上不喝奶”,搜出的结果基本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有各自的生长环境,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生长密码。随后,我通过google搜索同样的问题,发现很多美国父母都在网络上求教,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宝宝安睡一整夜。不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没有抓到美国医生的点。同时,我可以肯定的是,他家宝宝安睡一整晚只是个例(并且多少时间算是安睡,这个也没有说),大家看看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效仿,大家还是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吧。
既然写到这里,我就顺便说一说过度喂养吧。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他们请了月子保姆,保姆就告诉他们,晚上孩子是不需要吃东西的。但事实是她们会在孩子临睡前,给孩子多喂二分之一的奶,以保证孩子晚上不醒来。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长大后,无法感知饱感。
有一次,某个朋友的孩子来家里做客,朋友的孩子好像不知道吃饱与否,会不停地吃东西。他只要看到桌子上放着好吃的,就会拿起来吃,有时刚刚吃完晚饭也是不见停嘴,看得大人们目瞪口呆。一个成年人的饭量大概也就如此,但是这个孩子仍然不停地吃。最后,家长只能强制小孩不许再吃。事后我们得知他家的小孩不知饥饱,有时候吃到肚子疼,只能开车去医院,结果医生的诊断就是吃太多。
发生一次是正常的,但若没有家长的强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按照他们自己的述说,孩子吃完晚饭后,经常会吃点水果。比如西瓜,一个6岁的小孩就吃了一半不到,吃完西瓜吃各种其他零食,都是以父母强制不许孩子再吃而告终。结果,孩子睡到半夜两三点开始闹肚子,紧接着胃里的东西成喷射状喷涌而出。
身边请月嫂的朋友多了,然后就跟他们探讨这个问题。存在这个问题的孩子居然不在少数。事后他们自己分析可能是为了睡整夜觉,被阿姨过度喂养的结果,从而破坏了孩子对于饥饱的感知。
我们家孩子没有存在这样“吃不饱”的情况。她看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不会一直猛吃,感觉差不多了她会自动停下不吃。因为是母乳喂养,一直秉持按需喂养的原则,6个月之前宝宝夜里会醒来2-3次喝奶,期间没有强求宝宝睡整夜觉,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辅食的增加,自然会安稳地睡起整夜觉。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决定孩子的养育方针。而不是盲目跟从所谓对的养育方法。比如有些孩子无法睡整夜觉是因为白天的睡觉太多,那么父母要相应减少白天睡觉的时间,而不是宝宝醒几次就喂几次奶,这样宝宝反而被喂多了,你还在傻乎乎地想为啥宝宝还没睡着,为啥宝宝不能睡整夜觉呢?
养育孩子不是做算术题,根本没有一套标准的答案。如果以为简单的看书照做就可以应对孩子的种种发展和挑战,那就太天真了。哪怕是主流的育儿理论之间,尚且存在种种矛盾冲突,例如应对睡眠问题的“哭声免疫法”是否违反了“亲密育儿法”所说的安全感的建立?就算已经认定了一套理论的正确性,书上说的种种,或许适用于大多数孩子的发展规律,但不一定适合你自己的孩子。
科学研究的统计结果,并不一定真实和准确,因为研究本身有可能带有既有猜测的偏向,怀有商业目的甚至政治目的,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存在。对于研究结果,不同的人也可以解读成不同的样子。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时间的推移,文化的差异,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研究,也许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几十年前孩子的认知发展速度一定比不上现在,因为信息量的输入、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今非昔比的。崇尚个人主义的欧美国家的价值倾向,拿到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社会就未必合适。面对网络上庞杂的信息,我们作为家长必须有基本知识和普通常识,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用逻辑性的方法去判断别人给的信息是否合理。
最后说一句,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称为验证别人理论的小白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