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沉积物因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压力等等因素而多样化,如古代植物有的成为石油等化石燃料;有的成为硅化木;有的却仅仅留下印痕;有的……
同理,近期闹得火热的“第二地球”,不论怎样相近,其实地球和“第二地球”就像两个氧元素——氧气、三个氧元素——臭氧,性质、环境中的作用完全不同。
即使有再多的不同,都是基于物质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
既然可以预先通过书面学习,避免实际状况中的手足无措。
既然已经得出了某个星球的环境参数,那么为何不通过模拟类似的环境,在地球制造出那个星球所拥有的资源,不至于在以后即使登上了新的星球,却因为没有相应的措施对这个星球的资源进行利用,然后无奈的“一切从头再来吧”!
如图通过类似地壳运动的方法
承受不同炉内压强的炉体=地层层层叠加后产生的压力,
点火后的高温状态=地壳压力产生的热量
往复运动机械的运转=地壳的移动过程
电击=地壳移动过程中摩擦产生的静电
炉内的各种废弃物=地壳裹携的沉积物
“外星物质”人工造沉积物本身在被地壳裹携前可能就经风蚀、液体浸泡、日晒等改变过,而唯一满足这样条件的就是因种种缘由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了,相当于几十亿人生产生活所累积的“再处理物质”,实验室的全球数量有没有过百万都是个问题。
而按两边不同的炉内环境算,每台设备就能产生×2的新产物;
假设一定的人口数和部分企业都各自拥有一台这样子的设备——1亿台计算。那如果再掺入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等因素,而每天都冷却一次,也就是说一天就有2亿的冷却后产物,即使只其中有几百万分之一是未被发现过的产物,那也有几百种新物质。在以亿兆计量的各种星球、彗星、陨石、星际尘埃等来算,人工模拟产生的物质肯定少之又少。
这是我在百度上辩论的补充
“外星物质”人工造就像冶炼原油把原油中多达数百种的分子提炼出其它生产生活所需,我的则是对宏观级以毫米到米之间的物质进行冶炼;更加不同的是原油的冶炼需要保证产能需要付出现有的资源进行维护,我的则是完全依靠足够多的元素在高温高压下,在两边的不同炉内环境下自行聚合,付出的仅仅是类似于汽车点火装置的资源,以及金属铜上面的感应电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