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感”一直是风靡互联网的热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堪称为决定新媒体人的生死命门。有言论甚至指出,若要抓住更多年轻用户
“网感”已成为新媒体人必不可少的基因。
备受2000万新媒体人追捧的“网感”究竟是什么
所谓的网感是指对网民的同理心,理解他们心里想什么。保持着对网络的一种敏锐的直觉,时刻捕捉大众热点。
晞瑞视角.文案空间站听起来很虚,其实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借用一位知乎大神的观点,传统意义上的”有网感“指的是两点:
一、你对网络的关注度,是不是能时刻能创作出与现今网络流行趋势相匹配的的东西来;
二、拥有网络文学的逻辑,比如二次元。 恩...好像依旧很虚..
“网感”是属于一个群体的特征,追求网感其实就是让创作者去抓这个特征。
有网感的人,通常都具备这些特点——见多识广,聊天话题新鲜,会调侃热点,说话有趣,见解独到,还盛产金句。
一句话,他很会制造新鲜有趣的谈资,让大家都爱听他说话,也喜欢转发他的话。
有“网感”的人实际上是热度的创造者,而不是从众跟随者。
但假如你只在互联网上捕捉“网感”,你得到的往往是二手至二十手的网络热词热句。然后,很可能也成为了一个有“二手网感”的人。
因为你看到的是别人思考的结果,而没有学到别人思考的过程。
第一手的网感,应该修习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角落,在家里,在教室,在寝室,在办公楼,在街头,在饭馆,在地铁公交上,在电影电视里,在一切有人,有社交,有故事,有对话的地方,因为生活和人性本身,才是喷涌“网感”的泉眼。
回头看看十年来那些热词,你还记得比如“做人不要太XX”、“神马都是浮云”、“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我爸是李刚”、“我反正是信了”、“Hold住”、“元芳你怎么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吗?
为什么这些热词热句会快速凋零,成为考古材料?
因为它们是基于热点事件,而非基于生活现象和人性洞察。
晞瑞视角.文案空间站你的写作不能满足于依附它们,你得自己去创造。
比如你能通过洞察社会现象(以金钱主题为例),创作出类似“隐形贫困人口”(指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穷人的委婉说法)、“局部有钱人”(指那些经济上处于“充裕但有限”状态的一群人)这样的词,那么,它至少不容易过时,也不需要参读相关历史材料才能理解。
但当然,如果你能写出像19世纪爱尔兰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年轻的时候:
“我以为金钱是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那样有深刻洞察又有趣的句子,那不管你的作品流传到哪一个时代,都会引领潮流。
热词会死,网感不老。网感的核心,不是热词拼凑,而是基于人性洞察的创新表达。
而无数新媒体人却把追逐“热点”当成了“网感”,实则是走入了一个陷阱。
一个新的热点出来,第一天你去追,或许别人说你有网感,如果隔了几天你还在写,不止是点击阅读量会减少,甚者会招致反感,因为同质化的内容,已经多到让受众感觉麻木厌倦了。
不论什么时代,都不要忘记文字的本质都是为了沟通,“网感”也只是辅助的工具。
过度追求“网感”,制作千篇一律的热点刷屏,刻意遣词造句使用新潮的文字,反而陷入了过度包装和炫技的迷局——你一个人玩得很嗨,却失去了本真的个性和独有的文字特质。
独立思考,深刻洞察、能保持自我特质的活力人,才是能从过度追求“网感”的这个陷阱中破局的人。
文案是人人应学的能力!
文案空间站专注于带你从0开始学写文案,掌握个人品牌的基本功!
欢迎交流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