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牵着我们的手,我们跟在父母身后,父母是我们的天,我们总是叽叽喳喳对父母有说不完的话,父母总是满脸慈爱的笑容,认真仔细地聆听我们的童言稚语,时而插一句,时而点头肯定,那时候,父母是我们最忠实的听众。
长大后就难得再见父母一面,自然就更谈不上陪父母唠嗑,也许,天天面对父母的,也不一定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我们对外人,总是客气热情,而对自家人就冷淡平常多了。
昨晚看一本书里面的一篇文章就特别有感触,文章名《天的子》。
熟悉的陌生人当父亲在母亲生完孩子撒手人寰之时,手忙脚乱地过起了既当妈又当爹的心酸日子,甚至来不及悲痛,亡妻的遗像在床头盯着他,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催促他,他已焦头烂额,在出糗与绝望的日子里循环往复。
终于苦熬着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儿子,靠着在故宫旁边的南池子大街卖魔术帽,把儿子送到了大洋彼岸,在地球的另一端,脚对着脚与自己站立着。
从此,父亲孤家寡人一般生活着。
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都团团圆圆,老父亲为了排遣一个人的冷清就答应了邀请去参加区文化局负责的民俗表演,他出演祭天表演里的皇上,演的有模有样。
儿子继续给他寄回来美元,他拿着美元无处可花,儿子要接他去美国,他对一起晒太阳的老伙计说:“美元多得用不完,非得跑去美国用不是!”
父亲第一次坐飞机,颤颤兢兢,心里还老记挂着被送入传送带尽头黑咕隆咚的地方的黑色尼龙旅行袋,那里头是是那年街道运动会的纪念品。儿子也不告诉他,他问,儿子昂首阔步头也不回,就大声回复:“OK,是的!”
儿子惜字如金,不与老父亲交谈,想当初儿子问他的问题,他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生怕自己让儿子失望。
何其相似的情景,当父母渐渐老去,我们与父母已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话题,观念,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一切,甚至我们在心里鄙夷的嫌弃父母有多无知。
我们已经忘了小时候的叽叽喳喳,父母对我们的耐心,我们却是怎样对父母的,我们怎么做父母都不会生气,父母尽自己所能让我们变成优秀的那个人,我们却说:“跟父母有什么好聊的!”
我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平时也是非到不得已才说话。不是我不想说,实在是不知道说啥,而且两个人许多想法观念不同,就连看电视的品味都不一样。
下班回到家吃完饭,我要么陪孩子玩要么自己一个人看书,从不在客厅与她闲聊。
老公也老说我,让我跟他妈多说话,我平时就是一沉默寡言的人,对客人怕冷落了人家或许还会热情一点,对家里人从来都是顺其自然。
老公看着自己母亲日益不开心,他改变了许多,经常跟他妈聊点老家的事,时不时说点可有可无的话,比如:
“吃饱了吗?”
“今晚啥饭呀?”
“给你倒水泡脚吧!”
“……”
我其实也想改变,奈何笨嘴拙舌还脸皮薄,跟自个儿妈在电话上都会词穷,除非跟我的孩子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老公说:
“那你就把咱妈当孩子看吧!”
“原谅我,臣妾做不到哇!待我日后慢慢改变吧!”
其实父母形单影只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想找个人多说话,要不然怎么会有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花钱找个人陪父母唠嗑呢。”
来!再唠两块钱的!
希望大家都能陪父母多唠嗑吧!不要做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