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史铁生是《我的地坛》,但是还小,什么也不懂,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后来看他的《病隙碎笔》,渐渐了解他,他的遭遇,他对于人生各种问题的看法与理解,在那本充满哲思的书里,我切切实实看到了一个不屈的灵魂,这种不屈源于他对命运的抗争,对自我的要求。苦难,磨不灭他的意志,他的信心,他始终是明朗和欢快的,他用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每一个生命的天堂。
我时常会想,如果是我经历了那样的遭遇,我会怎样?我不敢太过乐观,因为不是每个人在逆境中都能奋起,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史铁生那样坚强。有多少人,生活平稳,身体健康,却对生活充满抱怨,每日浑浑噩噩,又有多少人自甘堕落,任凭大好年华无端荒废。
前些年,认识一个朋友,正规的211大学本科毕业生,可是在毕业5年依然一无所有,每个月捉襟见肘,靠着父母接济过日子。我很好奇,为什么一个男人,工作了那么多年,依然那样潦倒狼狈?后来接触过几次,发现这位朋友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事务,除了抱怨还是抱怨。只有谈起自己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每天都在抱怨命运不公,不满自己贫困潦倒,可是却从来没有想过改变,日复一日的循环着自己那既不自律又不上进的生活。史铁生是一个处在病患中的智者,面对命运的多舛,他都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抱怨气馁呢?他在病中思考、看书,丰富自己,那我们呢?
跟那个朋友交谈几次之后,我发现自己也有了愤世嫉俗的倾向,看问题变得悲观消极,后来只能远离这个浑身负能量的人。我一直不明白,一个正常的人,还是个男人,怎么会将自己的生活过成这样?每每想到他,我就感到深深的可悲,在这个时代,只要你稍微努力一点,保证自己的生活,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不求大富大贵,但是平稳度日,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就有这样的人存在,甚至有时候,我都有些担心自己以后也会跟他一样,而立之年却不能自立。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偶尔的消极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始终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史铁生,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是在困境中不屈服的力量。他始终能够清醒理智的看待灾难,乐观坚强的思考生命,他用残缺的身体,进行着最不残缺的生命体验。人生,各有各的磨难,健全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与这个世界调节,而不是被一点点的不顺所击倒。
始终希望,我们活着的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多从强者身上汲取力量,努力的过好每一天。
《病隙碎笔》部分笔记,共勉:
关于灾难:
“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有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上帝不允许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世界之神秘,是人的智力永难穷尽的,没有理由不相信奇迹的存在。”
“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仰望使我们洗去污浊。”
关于自卑
身体的残疾使他自卑却没有自弃。在他那样的生活境遇里,又有谁能够自信、坦然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与磨砺,他是自卑的,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卑作为他人生的障碍,反而以此去激励自己,激励世人。在自卑的鞭策下,他在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思考,终于明白
“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怨愤的积累。”
“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
残疾即残缺,因为残缺所以自卑,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因此他比众生更加自卑,因为他达不到正常人的生活水准,所以他自卑。因为自卑,所以他要努力,他要用文字开辟属于他的自信,於是,他将目光聚焦到了写作,用文字宣泄,用文字求生,用文字找寻生命的意义。
关于写作
他从不自诩自己是个文学创作者,他总是认为文学不同于写作,写作只是文学的一个旁支。
“写作,便是迫于社会美德的围困,去偷看别人和自己的心魂,偷看那被隐藏起来的人之全部。”
“文学之一种,是只凭着大脑操作的,唯跟随着某种传统,跟随着那些已经被确定为文学的东西。而另一种文学,则是跟随着灵魂,跟随着灵魂于固有的文学之外所遭遇的迷茫——既是于固有的文学之外,那就不如叫写作吧。”
“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
“文学留给作家,写作单让给一些不受规矩的寻觅者吧。”
所谓的寻觅者,即是他自己。
关于艺术
让人落泪的就一定是好艺术吗?
“艺术是原是要在按部就班的实际中开出虚幻,开辟异在,开通自由,技法虽属重要但根本的期待是心魂的可能性。”
“艺术正如爱情,都是不能嫌累的事。心魂之域本无尽头,比如‘诗意的栖居’可不是独享逍遥,而是永远的寻觅与投奔,滨海切总在黑暗之中。”
关于爱情
“失去爱情权利的人,其人的权利难免遭受全面的损害,正如爱情被贬抑的年代,人的权利普遍受到了威胁。”
“博爱是理想,而爱情,是这理想可实现的部分。”
“爱情,并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是期盼使他诞生,是言说使他存在,是信心使他不死,他完全可能是现实但它根本是理想呵,他在前面,他是未来。”
关于神灵
史铁生,他总是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开启我们思维的大门,他对于生命的思考,若星辰般永远闪亮在尘世,他是那般的超脱,不似一般的残疾者,将幸福寄托在来生,虔诚的信仰上帝会给他们一次公正的待遇,从始至终,史铁生他都不相信也不怀疑这世间真的有神灵,对于此,他总是顺其自然的看着,听着,思考着。他认为
“神之在,源于人的不足和迷惑,是人之残缺的完美比照。一定要为神在描画一个人形证明,常常倒阻碍着对神的认信。神的模样,莫如是虚,虚者,非空非无,乃有乃大,大到无可超乎其外。”
关于生命
无论是生活还是感情,毫无疑问他是失败的,各种生的正常权利将他抛弃,爱情也将他抛弃,这样的悲剧生活却让他有了更多的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也都有自己的追寻,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出自哲学范畴的,高于感性的认识,理性囊括下的认识,总是高于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认识。一直以来,我总是将精神与灵魂混为一谈,而他却告诉我们精神不同于灵魂,精神只是一种力,而灵魂却是一个方向。
“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聚。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有精神所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
关于精神与灵魂
“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
“灵魂,必当牵系着博大的爱愿。”
“那些只是随着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会说他没有灵魂。”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歧视傻人和疯人的原因。精神能力的有限,并不说明其灵魂一定龌龊,他们迟滞的眼光依然可以眺望无限的神秘,祈祷爱神的普照。”
《病隙碎笔》里所透出的决心与坚定,鼓励着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那种高于世俗的理性的见解,总会向你打开一扇门,让你领略思想的深邃与美好。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的与灾难做斗争,这份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韩少功评价:
“在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度,一个连宗教也大多在投资着来世福乐的世俗化国度,铁生有价值的饥渴却没有特别的神学崇拜。他的思考仍然充满着活泼知识而没有偏执迷信,他的言说任然平易近人而不故作玄虚,但他的理性足迹总是通向人生信仰的地平线,总是融入一片感动和神圣的金色光辉。在这个意义上,《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声中阅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