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丸子/文
拍于国图下班后,纠结到将水打翻到键盘上时,我选择了安心更文。
常常跟人开玩笑说,活着就要写两笔,证明我还活着。
本该写文的我迟迟未动笔,说实话日更很累,今天尤其累,开了两个会,大脑几乎秀逗了。不管是阅读,还是其他的输入,根本跟不上我写作的速度。
这让我想到有人曾经问过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他的输入和输出的比例是多少。
他回答9:1。
今年,我开始有意识地增加输入量,每周也能读完几十页书,算是有所长进。然而,输入量无法满足日更,目前,这个“不足”很凸显。
当然,不仅仅是书本,还有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等等都是输入,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有时也会问问自己更文是为了什么,别人也会好奇更文都背后隐藏了什么?
也许是因为我想抓住那根不断进步的稻草。
或是因为我想体验自己创作文字时的纠结。
抑或是因为我心中一直隐藏着那像火苗一样的梦想。
但有的事不是坚持一下就好了,是需要足够的大后方、需要充足的粮草补给,需要痛快、解气然而又欲抱琵琶的写作欲望,更需要强劲的马力和无比的自信。
一切都会回归原点,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点,最后才是自己悟。
今晚的更文还是老话题,常读经典、反复读、咀嚼读,然后总结提炼、吸收融汇。
所谓,经典就是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从不会为自己诉说,也难以为自己争取选票,因此,经典是由无数读者主动参与所形成的共识。
昨晚,更了三国,今晚想聊聊红楼。
每当有关于《红楼梦》的话题,我总要留意一番,发表下自己的观点。
对于人文科学,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投入些感情,尤其是在阅读红楼时。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对于这个观点,我想后世对曹丕与曹植的评价是个很好的例证。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文心雕龙》 )
《红楼梦》伴随着我们每个中国学生成长。
曾经,有一次去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朋友拉着我们认真的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张“国图”的读书卡”,如此说来,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阅读“四大名著”是一个意思吧。
拍于国图每个人在每个成长阶段每一次翻阅红楼时,或多或少总能有不同的收获,我想经典就是如此。
让我大胆猜测一下,很多非专业的朋友在读红楼时,大约只熟悉宝黛爱情故事、刘姥姥进大观园、王熙凤如何精明等片段,但对于什么“假语存”“真善隐”是什么意思,什么“贾芸”“贾蔷”是哪号人物不得而知,把书一扔,觉得太复杂了,太难了。
今晚,我就无私的将N年前阅读时,为了更好理解红楼而搜寻到的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分享给各位,希望你们在下次某个不经意间阅读时间有所助益。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