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勇//8.19立秋十三日//鹧鸪天·教育内卷的病根分析//立秋

周勇//8.19立秋十三日//鹧鸪天·教育内卷的病根分析//立秋

作者: 高山流水无情剑 | 来源:发表于2024-08-18 21:08 被阅读0次

          题记:教育内卷,病因危深,资源分配,其心不均。名校光环,争破头颅,应试压力,重于山陵。家长焦虑,追逐名校,孩子童年,失去笑声。若要根治,此等顽疾,教育资源,还需均衡。

    鹧鸪天·教育内卷的病根分析

          内卷之风何处来,病根考试笼阴霾。高低分数终身定,发展均衡难决裁。

          竞争烈,育人才,狠抓素质路方开。 鼎新革故除流弊,公正公平待我侪。

                教育内卷的病根分析

          前言:教育内卷化的问题确实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受阻有关,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教育资源的差异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家长和学生为了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投入到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这种竞争从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表现为择校竞争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增大。

          2、教育体系的考试导向:中国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应对考试上,而非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导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

          3、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使得成功被定义为高薪工作和社会地位,家长和家庭的期望压力迫使孩子们在竞争中不断努力,以满足这些外在的成功标准。

          01、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家长和舆论,包括很多管理者、校长、老师,其实没有真正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我们始终认为,要学习就要有竞争,就要有淘汰,就是起跑线上的竞争。我们认为这是教育本来的内涵。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确定的基本人权,是保障性教育,就像给老人发低保一样,人人有份、一视同仁。

          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是保障性、基础性的,所以是非选择、非淘汰、非竞争性的,所以要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就是为了体现这个价值,保障每个儿童都能享受教育机会。

          义务教育天生就不是竞争性的;我们把它搞成那么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

        我觉得这些问题需要拨乱反正,需要经常说。

        说到日、韩、台湾地区没有小升初,我们就可以来了解为什么他们没有。讲到底,就是一个原因 — 学校均衡。

        既然所有学校都是差不多的,当然到离家最近的学校是最合理的选择,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的基本现实。我们到欧洲国家、北欧国家看,都是:小学生就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天职就是游戏、玩耍、健康成长、锻炼、郊游,不是把学业竞争作为主要使命。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在 1986 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什么过去三十多年了,学校均衡还是难以达到?

          前两年,我们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几乎所有地方都通过验收了;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已经实现了。但是,我认为离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还差得很远。

          02、我说:哪个地方只要有择校竞争,只要有学区房,只要有重点学校,就说明那儿的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就是对义务教育的讽刺。

          在中国各个大城市,北、上、广、深、南京、杭州,择校上竞争得都是如火如荼,就是因为学校差距太大。

          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学校制度,我称之为“一种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把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

          首先,城市和农村这两类学校的配置、资源和师生比,政策要求就是不一样的,对需要更多教师的农村学校配比更少,对需要更多支持的农村学校经费投入更少,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分配。

          另外一道线叫做“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我们有一小批学校是重点学校,大多数是非重点学校;重点学校里面又分成国家重点、省重点、区重点,等等。

          我们看到一个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当中五花八门,相差非常大;因为差距太大,家长当然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上一个最好的学校。这种学校差距方面,按照国家的政策法令,均衡发展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达不到均衡?

          这里有一个历史原因:是因为我们的重点学校制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候,还没有建立义务教育制度,就是建立了重点学校制度,为了快速地为工业化培养专业人才;当时各地的中小学都确定一个很小的百分比作为重点投资重点建设的学校,任务就是培养拔尖人才,为上一级学校输送这些人才。

          这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具有很强的精英教育的属性。

          1986 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以后,重点学校制度已经被废止了,不再合法了;但是已经实行了那么长时间,大家有一种惯性,地方教育部门、政府总是觉得应该有几所优秀的学校作为示范、作为门面,或者说带动其他大多数学校 — 这是一种惯常的管理思维,但是违背了《义务教育法》。

          我们国家至今还在实行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因为现在不敢叫重点学校了,叫“示范学校”“明星学校”“新优质学校”“未来学校”等很多名字;但是大家都很清楚,它们的条件要比其他学校好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力量,教育经费也非常充裕。

          又要回到另外一个命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学校的均衡还是没有达到?我个人认为,讲到底的话,这是一个能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问题。

          03、怎么样才能做到学校之间的均衡呢?

          这个概念也很清楚,就是三个源的平衡:生源、财源、师源。

          为什么我们强调义务教育要就近入学?就是为了平衡学生的生源。如果把所谓高分的学生用掐尖的方式弄到一所学校去,学校之间不可能是均衡的。所以,生源的均衡就是靠就近入学来保障。

          然后是财源方面,教育经费的配置应该是均衡的,不能够重这个轻那个。财源的均衡,现在可以说是大致能够做到,因为生均拨款、按人头拨款,每个学校都是一样的配置方式。但事实上,重点学校有很多在生均拨款以外的渠道,叫专项经费等,所以日子过得还是要比普通学校好。

          不过,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总体而言,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或者说家长择校所看重的也不是硬件差距 ——几间多媒体教室不是很重要 — 学生家长择校看重的主要是教师资源。也就是说,教师的均衡化在今天我们完全没有做到,甚至没有起步。

          这就要说到,为什么日、韩、台湾地区还没有重点学校?因为它们规定得非常明确,教师四年、校长五年、学监三年,必须流动。这是义务教育法所要求的。教师流动,不固定在一所学校,大家就可以想象,它的教育品质、教育质量也就比较均衡了。

          其实我们国家教育部也发布过关于教师流动的文件要求,最近一次是 2016 年发布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校都要进行教师流动。

          最早的时候是上世纪 90 年代,当时就推进过这件事情。我记得当时全国范围内有一个先进地区就是沈阳市:沈阳市有一位女教育局长,非常有魄力,她在沈阳全市范围内推行教师流动。她在任的时候应该说也还是成功的;她离任以后,这个政策就停止了。

          现在反对教师流动的主要就是重点学校,它们希望维护它们自身的特殊利益:有最多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可以把外省的特级教师全部挖过来。

          比如北京、上海的学校。有人说,像山东、河北现在都不太敢评特级教师,评一个就被北京的学校挖走了。这种做法说起来还是挺缺德的,人家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优秀教师,就被弄到北京的学校来。

          所以,教师流动,我个人认为是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

          04、说到中国的重点学校,北京海淀“六小强”、西城“四大金刚”等这样的学校,每个大城市都有一批,升学率特别高。

          其实,这种重点学校,我觉得是不令人敬佩的,因为它们最核心的法宝就是掐尖,就是用尽办法把高分学生都弄到自己学校来。这完全违反了教育自身的规律。

          究竟应该让更多好学生集中在一所学校,还是让他们分散在不同学校?这是有所讨论的。

          台湾地区从 2016 年开始实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把高中阶段也纳入义务教育,当时对此发生了一场深入的旷日经久的讨论。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影响是什么呢?这就意味着要消灭一批著名的百年老校,就像“建国中学”“台北第一女高”等 — 都是百年老校,马英九他们都是那儿毕业的;它们被纳入义务教育,就要按照均衡发展、一视同仁的概念来运行,不能有任何特殊待遇。

          当时争论的两派,一派叫做“均优派”,他们说并不是反对优秀,而是认为,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所学校对这些学生也并不是最公平的,因为在这些重点学校又形成了新的小宝塔,又出现了新的中心和边缘,而很多学生如果分到普通中学的话,带动作用和自我发展会表现得更好。他们也做过一些实证研究。

          也就是说,“选优派”和“均优派”两方,从政策上来看,应该是“均优派”获得了胜利,因为政策上是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当然,对那些老牌、名牌学校也是网开一面,给它们一个过渡期,比如说每年 30% 还是多少的名额可以考试招生,以后逐渐减少。

          总而言之,在教育公平的维度上,掐尖、拔优、培优还是均优?还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选择。

          我个人认为,非常可惜,中国绝大多数大城市,基本都是走向了精英主义的掐尖、拔尖、培优,打造重点学校,打造拔尖人才的道路。

          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这些地方的官员、教育局长,绝大部分都是从那几所重点学校出来的,他们的子女现在也都在那些学校上学。

          重点学校成为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把它自身的利益放到了社会公众利益之上,想方设法都是维护它的自身利益。

          我想,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问题,但是很重要。这是第一个最基本的方面。

          有人说:因为高考是指挥棒,因为有高考,所以就均衡不了。

          不是这个道理。高考是指挥棒,但是学校制度是一个教育系统的底盘。

          也就是说,这个底盘设计得到底是不是平衡的?还是有很明显的倾斜或者倾向性?那么,区域的教育生态是很不一样的。

          我想,今后一段时期内,一个重要的方向还是要改革我们的公办学校体系,使它真正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实现均衡发展。

          结语: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改革教育政策和制度:政府应重新审视标准化考试制度,减轻学生考试压力,鼓励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以及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使其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2、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尤其是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减少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

          3、推动教师流动和教育公平:加强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推动教师在不同学校间的流动,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

          4、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倡导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社会价值观,鼓励家长和孩子重视个人兴趣和内在成长,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成功标志。

          综上所述,教育内卷化的问题复杂而深刻,需要通过政策、教育制度、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2024.08.1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勇//8.19立秋十三日//鹧鸪天·教育内卷的病根分析//立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op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