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以一个八岁女孩斯库特的视角,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如何接近怪人拉德利 和 父亲为一个带有强奸罪名的黑人作辩护律师。
这本书给读者上了很多堂教育课。完美的父亲形象阿蒂克斯用他的每一个行动以身作则来教育他的儿女们。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是阿蒂克斯。
1.人人平等
斯库特和哥哥带着农民出身的朋友坎宁安到家吃饭,坎宁安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遭到斯库特的嫌弃,保姆卡波妮像母亲一样训斥她:“不管他是谁,只要踏进这家门,就是你的客人,别让我再逮住你又对人家说三道四,好像你有多好贵似的。你们家人也许比坎宁安家人好,可是你这样羞辱人家,就是一文不值!”
这个时候南北战争已经结束,黑人虽然得以解放,但黑人白人之间的界限仍然“黑白分明”,种族歧视并未减少。在这个背景下,父亲作为白人为黑人作辩护时,镇上所有人都对阿蒂克斯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但阿蒂克斯仍坚持,并没有因为他是黑人而放弃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他告诉儿女:如果他在这件事情上退却,将会在立法委员上抬不起头,从此也不能再教导儿女如何做人了。
其实,很多情节都让我想到了在我周边那些父母们。很多父母也许从有了孩子会想着如何教育孩子,也望子成龙。但是当他们越发长大,会发现孩子们已经经常超出他们的控制。比如喜欢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时孩子不听话父母就只能扯着嗓门,或拿起竹藤“教育”孩子了。
像是之前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八岁大孩子在扶梯上乱跳,他的母亲就用尽全身力气般吼叫、训斥孩子,然而孩子也用尽力气与他的母亲抗衡。就这样,地铁上充斥着这母子的吵叫声。
我想,他们也经常忘了,以身作则才是教育的根本。
2.同理心
父亲说:你永远不可能真心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她的角度去看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文章的最后父亲阿蒂克斯说:当你最终了解他们时,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是好人。
“事实并非如此”。“所见不一定是所得”。谁都不应该通过只言片语就去断定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一个人的鞋子,像他一样走来走去,否则你无法真正了解他”
这本书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或《追风筝的人》这种畅销书但看起来却枯燥乏味,反而它越看到后来情节设置越发紧密扣人。很多细节都关乎到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从规范自己,到感同身受地对人。非常值得反复仔细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