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听书的时候,故事中有一个孩子总是称肚子疼,不愿意去学校,父母带他去各种检查,也没有检查出任何问题,最后,父母和孩子进行了最真诚的沟通。原来,孩子在学校里,班主任处处排挤这个孩子,歌唱比赛不让孩子参加,把孩子安排在最后的一张桌子上,而且还是单人单桌。
听到这儿的时候,我的女儿在旁边说:“我好讨厌这个老师呀!”我赶紧说:“你不喜欢这个老师吗?”她很肯定地说:“当然不喜欢了,他做的一点也不好,怎么能这样对待学生呢?”听到女儿的话,我赶紧反思我自己,我有没有在班里头经常针对哪一个孩子?细细想来好像还真有。
我班的张倬凡,这个孩子做作业做事总是很拖拉,作业经常最后一个交,还有抽屉总是不干净,邋里邋遢,站队的时候总是站在后面和别人打闹,为此我也经常去说他,用眼睛去翻他,甚至还罚他。其实这个孩子心地很善良,对班集体也很关心。因为中午午休起来有作业,好多孩子不愿意发写字本,而他每次都能主动到我跟前要求收发作业本,真的很积极。而我有时候却因为他作业拖拉,不愿意让他去干这些事,甚至还打击她,想一想真是不应该。真是很庆幸孩子的宽容,过后就没事人一样。
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我们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
作为教师,要从裁判员、审判员向协调员和规劝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不妨及时组织班级成员进行讨论:他的做法对不对?错在哪里?违反了班级的哪条规则?应该接受什么处理?通过和学生谈行为,讲规则,论纪律,让问题行为者在集体的声讨中主动向道理、规划和制度妥协,而不是向教师个人妥协。而教师在学生的论辩中还可以保持自己第三方的评说权,做一个矛盾双方的协调者和规劝者,让肇事者感受教师的期待和温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