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徐无鬼》篇中说:“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大意是说,追求钱财的人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贪心者永不满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职位还不高而暗自悲伤;迷恋权势的人,特别喜欢社会动荡,以便从中扩大自己的权势。
慧忠禅师曾经对众弟子说:“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白云疏淡洁白,出没严天空之中,世间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世间的人在忙些什么呢?其实不外乎名、利两个字。万物自闲,全是因为人们自己在争名夺利,致使所有的人都不清闲,天下也不再太平了。
对于人的名利心,人生最舍不得的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一个人往往视钱财像性命一样重要,一个人如果太重视"财,那么"财"就会成为阻碍他获得幸福的障碍,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不能让"财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参禅的人,心要像明月一样皎洁,要像天空一样淡泊。这样才能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人世皆无争,就能心安,做一名淡泊的人。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住持,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想找一个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
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他这一次小心翼翼,但还是从悬崖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做休息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一半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尘元向其他人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之理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勘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庄子曾经说过:“荣辱立,然后睹所病”。其意是说,人们心中有了荣誉的念头之后,就可以看到种种忧心的事情。过分关心个人的荣辱得失,就只能忧虑烦恼,无以摆脱。
同时,庄子也从正面阐述其观点,他说"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大意是,不追求官爵的人,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荣辱面前一样达观,他也就无所谓忧愁。
所以,庄子主张“至誉无誉”。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把荣誉看得很淡、很轻,名誉、地位、声望都算不得什么,即使行善做好事也不要留名。
当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时,他就能对客观的、外在的出身、家世、钱财、生死、容貌都看得很淡泊,就能够达到精神超脱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