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读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很喜欢,也很有收获。作为养育有一个六岁孩子,和一个十六岁外甥的家长,特别关注和孩子有关的话题。
今天分享读万老师《能从十三岁看老的品质》摘录喜欢的原文如下:
“先来做个小测试,题目非常老套,但是请你认真对待—— 你的答案,可能会预示你一生的幸福。
假设有一天你在海边玩,偶然捡到一个瓶子。你一擦这个瓶子,里面蹦出来一个精灵。精灵说,为了感谢你把他放出来,他决定满足你三个愿望。任何愿望都可以。请问你的三个愿望是什么?
心理学家测试过很多人,所有人的愿望都差不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内在愿望”,也就是目的是为了自己内心感到幸福,而不在意外界对自己有什么评价。比如说我希望跟亲友有良好的关系、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希望世界和平之类。有很多内在愿望是非常无私的。
第二类则是“外在愿望”,也就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比如说希望出名、希望赚很多钱、希望获得权力、希望拥有美貌等等。
研究者发现,内在愿望和外在愿望多少,跟各地的文化和各人的性格有关。其实这两种愿望都是人的本性,但人有“外在愿望”,是从十三岁开始的。
1.热力十三岁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正好十三岁,你应该密切关注他最近的社交生活。如果你有还没到十三岁的孩子,你要为他的十三岁做好准备。
人的大脑中有个区域叫“腹侧纹状体”,这个区域负责大脑的奖励系统,能在某些情境之下给我们带来愉悦感。
从青春期 —— 也就是差不多十三岁的时候开始 ——腹侧纹状体给的奖励,重点偏向于社交领域。
也就是说,从十三岁开始,我们对同辈人的重视,就超过了对父母的重视。
家长会明显感觉到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说什么,他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他越来越不在乎你说的东西。其实你可能不知道,他现在最关注的是同学和朋友对他有什么评价。
他的价值观将会变得跟家长老师都不一样,现在是同学们说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才是真的好。
他第一次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学习特别好,这时候你就更要小心了。研究显示,美国的小学生,在九岁以前,学习好的孩子在班级的地位也最高,同学都喜欢他们 —— 因为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孩子。
但是随着年龄长大,“老师喜欢谁”可就不好使了。等到十三岁的时候,学习好的孩子恰恰因为被老师喜欢,而会被同学不喜欢!很多书呆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心里有了阴影,一辈子都不合群,成了我们上次讲过的“被拒绝”的角色。
小学生都崇拜家长和老师,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等他们上了中学,大约从十三岁开始,大人说什么,他们可能还要故意反着干。
人们管这叫“逆反心理”,其实这种心理也是理性的,因为现在他们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2.酷小孩的命运
十三岁的孩子里,什么样的人社会地位最高呢?当然是那些“酷”小孩。“酷”的定义:幽默是“温和的违反”,“酷”则是“对不合理的主流的一次正当的打破”。
成年人心目中“酷”的概念应该比较强调“正当”这两个字,但是对十三岁的小孩来说,“酷”的关键词是“打破”。
被同学评价为最酷的孩子,会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抽烟喝酒、从超市偷东西,进电影院逃票等等。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什么享受,更不是为了什么物质利益,而纯粹是他们觉得干这些事很刺激。敢做这些事的孩子是最早有女朋友或者男朋友的,他们是其他孩子心目中的明星。
建立社会地位的一个快速办法是欺负其他的孩子。别人没招你没惹你,而你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主动欺负他。这种通过打击别人建立地位的办法是灵长类动物的本性。我们看现在热烈讨论的校园霸凌现象,根源就在于此。这个现象是如此普遍,心理学家专门有一个名词,叫“主动侵犯(proactive aggression)”。
而对比之下,“反击侵犯” —— 也就是别人先欺负你,你反击,那就算你反击成功了,也是落了下乘。敢于主动侵犯别人,没事儿找事儿,才是校园强人干的事儿。
主动侵犯不一定是身体攻击,比如一个女生联合其他几个女生去排斥另一个女生,这也是主动侵犯,目的是拉帮结派划定地盘。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社会地位。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能提高社会地位的技能是不一样的。
小学生靠听话取悦家长和老师获得社会地位。
中学生靠逆反心理和欺负同学获得社会地位。
大学生可能是靠学习成绩。
工作以后还有各种复杂的情况,比如有的人靠欺下媚上获得社会地位。
如此说来,人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是永恒的,但是保持社会地位的技能不是永恒的。可是人的技能都需要长期训练养成,你很难随时适应新局面。
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锁定了一批十三岁这年在学校里地位最高的酷小孩。
研究者等了十年。
十年间这些孩子各奔东西,现在干什么的都有。然后在他们二十三岁这年,研究者走遍全国,把他们一个一个找到,看看他们是不是还像当年那么酷。
他们现在一点儿都不酷。有很多人酗酒和吸食大麻,生活一塌糊涂。当年越酷的孩子,现在越不容易交到真心朋友,他们的朋友普遍更少。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他们总是抱怨另一半未能理解自己的地位有多么高。他们永远停留在了十三岁。
看来人生这块表似乎是不能永远指向十三岁啊。那有没有什么优良品质,十三岁就可以拥有,然后终生受益呢?还真有。
3.“被接受”者的优良品质
普林斯汀在书里讲了很多真实的故事,咱们先说一个。某大学法学院的开学第一天,杰夫和史蒂夫这两个新生相邻而坐。杰夫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很喜欢跟人交往,有很多朋友。史蒂夫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是他认为跟同学交往是浪费时间,他的目标明确,就是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后当个好律师。
史蒂夫的几张纸掉在了地上,杰夫帮他捡起来,顺便做了自我介绍,想聊几句。史蒂夫用最快的速度结束了交谈。
在法学院的这些年里,杰夫跟很多同学交了朋友,人人都喜欢他,他后来的律师工作非常成功。史蒂夫虽然成绩好,社交能力是真不行。跟同学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突出自己,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他也专门讲自己的观点,不顾小组的决议。史蒂夫无法跟人良好合作,律师工作也不顺利,最后只能做一些纯技术性的事情。
这两人命运的差别,不是偶然的,而且这种差别并不仅限于律师这个行业。
1987年,有人调查了205个孩子,看他们身上都有那些品质,然后跟踪十年,十年之后再对比,看哪些孩子生活得最好。
结果是所有品质之中,最突出的一项,最能带来好工作和升职的一项,是“被喜欢” —— 也就是我们上一期讲欢迎度分类法中的“被接受”。
中国上海有个跟踪七年的类似研究,结论也是最“被喜欢”的人,命运最好。
最厉害的一个研究是瑞典的,对一万个孩子跟踪了三十到四十年,结论是在即便考虑到智商、社会经济地位、身体和精神健康、家长情况这些因素的影响,“被喜欢”还是对未来好命运的最重要的预测指标。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被很多人喜欢,是不是因为他们特别会“装”?不是。真正被人喜欢的人都是真诚的。他们有些共同的特征 ——
能跟人合作、爱帮助别人、好东西能分享
遵守规则
言行得体
聪明,但又不是天才式的那种聪明
经常有个好情绪
面对尴尬社交局面能巧妙化解
最重要的是,他们绝对不会对所在的集体搞破坏
如果在十三岁这年,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你 —— 注意,不是认为你很酷,不是怕你,而是喜欢你 —— 那么恭喜,你这一生将会过得非常愉快。
最后说说开头那三个愿望的结局。研究者拿这三个愿望的测试题在北美、俄罗斯、克罗地亚、德国和韩国分别做过测试,有的国家的人的内在愿望多些,有的国家的人外在愿望多些 —— 但愿望和命运的关系是一致的。
那些主要愿望是内在愿望的人,也就是那些希望拥有更亲密的关系、追求个人内在的进步、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幸福感、生命活力、自尊心和身体健康状况都更好。
而那些主要愿望是外在愿望的人,那些追逐名望、权力、极度的财富和美貌的人,更多的感觉是不满、焦虑和抑郁。
由此得到
十三岁是人生的关键一年,从此之后我们开始追求自己在同辈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对社会地位的追逐往往会让人失望,而且即便一时得到很高的地位,也未必能长久。对比之下,反倒是那些有强烈内在愿望、被人喜欢、被接受的人,获得了长久的幸福。”
看完大部份的原文内容,你感觉怎么样?我自己是觉得,啊,是不是养好十三岁,孩子未来幸福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啊,自己好像算不上是一个被人喜欢,被接受人,如何养育一个“被喜欢、被接受的孩子?”
其实我自己也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小时候就是一个默默学习的人,初中时期的我,好朋友就三个女生而已。前些日子回老家遇到同学,意外再看到遗失的初中毕业照,竟然很多人都不认识。工作以后也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一个简单的人。我这样一个妈妈,如何养育一个“被人喜欢、被接受的孩子?”哈哈,这是一个问题,有机会得自己勇敢写一篇这个主题的文章。
还好,女儿现在的状态是:活泼开朗、遇到谁都爱聊天,可爱的小妹妹,似乎比我有潜力成为一个“被喜欢、被接受的人。”
生活的美好就在于,未来充满期待,期待女儿十三岁时的样子,我觉得,不是到十三岁那一刻形成,而是今天六岁的孩子已经在慢慢向她的十三岁成长,今天已经开始了,培养一个“被接受、受欢迎的孩子。”
为了女儿健康成长,学习营养学,为了女儿心理也健康成长,学习正面管教,期待就算女儿到叛逆青春期还能是她的朋友,去学习了《解密青春期家长》的课程,享受这一个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
晚妈:S530789563,欢迎你也一起来读书、交流、学习,做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