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个月,我思考自己的思维模型,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
一个是,发现自己思维上的欠缺。比如,作为理工科背景的我,思维模型的构成本身不够多元,会缺乏人文色彩。
“你们不可能在一个小小的院系里面发现人世间全部的智慧”。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
这个过程,能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思维模型,包括强迫思维模型使用时要多元化、多角度观察;知道思维模型是有局限、会误导,有的时候甚至是某些错误的根源。
更重要的一点,就像瑞·达利欧在《原则》说的一样,观察一个人在你的组织里的擅长和置信度。
反过来,我们把自己这个个体看作一个组织,而思维模型作为其中的一员时,就可以标明每个思维模型经常出现的场景,也就是它的擅长和置信度。
1
什么是思维模型?
和眼睛一样,思维模型是我们为了更有效率地认知这个世界,而在我们自己的意识中预置的认识模块,只是眼睛对应的感性体系,而思维模型对应的是理性体系。
预置的模块在确定的环境下能够提高效率,而环境不断在变化,所以要么找到一些超越环境变化度的思维模型,要么不断迭代进化现有的思维模型。
每个思维模型其实都是一个工具,提高效率的同时,会过于强调客体的某一个方面。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水是从固态、液态、气态这样的一个不连续变化。而王东岳老师在《知鱼之乐》里面说,水的三态变化是连续的,因为水分子一直没有变。
这是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不同现象。正如芒格所说,人类所有知识,都是对这个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
所以思维模型一定要强调多元化。
2
如何找自己的思维模型?
跳出来,审视过去的自己,用归纳法进行假设,然后验证。
第一步,审视过去的自己,用归纳法进行假设。
我自己有个还不错的习惯,每周都会记周记,把自己过去一周的重要事,和做重要决定时自己的思考过程记下来。
当要整理多元思维模型时,我就回头看过去这么多年我记下来的东西,总结那些关键的时刻,我的想法是什么。
第二步,验证。
找到排在前3或者前6的思维模型后,我就开始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比喻、类比和直觉意义上的思维模型,是大家要去避免的。因为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会带来“似是而非”的感觉。而人对分形的天生偏向,则更容易让你陷入其中。
“在用文字表示这个概念时更要小心,文字之间的各种联系可能会导致我们误入歧途,走向与我们的论证毫不相关的方向”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特别有意思的事请是,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无处不在。
第一,我刚才用归纳法跳出来审视,我是用我找到的“观察者效应”在寻找我自己的思维模型。
而在观察者效应的应用中,度的把握又显得无处不在,在连续性的解读下,观察者效应有强有弱,我自己买一股股票,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巴菲特买一股股票,作用就不可相提并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