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怀人,是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而良辰佳节往往更能引发诗人这种绵绵愁思。有趣的是,在这一类诗歌中,古代诗人常常采用“心往彼处驰去,诗从对面飞来”(清•蒲起龙)的“对写法”,来传达“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对写法,化直而显为婉而深,辞情凄婉荡动,笔法曲折空灵,使“佳节思亲”这类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涉江采芙蓉》中,全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抒写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还顾望旧乡”这句则是虚写,是女子想象丈夫也在像自己思念他一样思念自己。这种写法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称为 “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对写”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对写”手法在其他诗歌中也很常见,如周邦彦《苏幕遮》中“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高适《除夜作》中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他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从家里人的角度出发。他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更为真实感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明是诗人在思念弟弟,却不说出来,而偏偏要说弟弟们在思念自己。这两首诗中的“想得”“遥知”两词是由实而虚的标识,而杜甫的《月夜》则全篇都建立在想象妻子月夜对自己思念的虚写上。“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的写法使得虚实相生,彼此相融,人我一体。
王昌龄在《送魏二》中“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思念,转而由“忆君”引起,描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种种愁绪,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对写法”落笔对面,婉曲有致。明明他们思念着家乡,他们爱恋着亲人,但他们主客换位,一情共构。这是怎样的一种辗转反侧的痛楚,这是怎样的一种揪心撕肺的惆怅啊!起笔立足于思念主体对思念客体的思念,借助想象,穿越时空而浓墨重彩于客体对主体的怀念,凸显“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