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八佾篇

《论语》——八佾篇

作者: 长成大人的孩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0:51 被阅读0次

    本篇主要内容为“礼乐”,“礼”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乐”指音乐。本篇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1、 居上不宽:在上位,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

    2、 为礼不敬:为,犹行。行礼以静为本。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评析】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统治者治理国家时要做到“礼”,那么教师作为一间教室的管理者,也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贯彻“为人师表”的理念,才能营造积极的教室氛围。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仁,甲骨文仁=人+二(等同、相等),表示人人相等,亦即等而视之,视人若已,将心比心,同情包容。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评析】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古人作画,先布五采,在此基础之上,以粉白线条勾勒。子夏从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就这里的礼指和我们本真的生活想联系,也就是说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是礼;而素指行礼的内心认知。礼后于内心认知,内心认知是礼的基础。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八佾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ed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