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的家乡是一个绿树成荫,小河流水的环境,放学时和几个小伙伴拿着自己制作的渔网一起到河里捞鱼,自己用面洗胶或嚼新鲜的麦子制作胶去黏知了,甚至父母因干农活没时间做饭自己在家摸索怎样做饭,这些现在看起来很正常的活动在现在孩子这里变的困难起来。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孩子沉溺于网络,手机中的虚拟环境太多,大人的不放心,不相信孩子太多,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太少等等原因造成的。
在瀚声国际学校举办的集团能手送课中让我对上面的问题有了一些思考。集团一直在倡导上课要有任务驱动,情景体验,真实探究这十二字方针。通过贾院长的讲解我有了更深的认识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要真实具体,要让孩子感兴趣,要有挑战性才能起驱动作用,回想自己的童年时光感觉捞鱼,黏知了这些都是好玩的,我那个阶段比较喜欢的。情景体验应该是和谐的,宽松的,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做的一个真实的环境。当我在捞鱼,黏知了的过程中是自发的,高兴的,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做这件事就是一个真实的情景,自然的就会在实践中发现真正的问题,真实的去探究问题,即使失败了也会很高兴。记得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的小豆豆为了在厕所打捞自己最心爱的钱包时,天气特别炎热,她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最后失败了。但她特别的高兴,因为她付出了自己的劳动。
在四节美术课中看到了各位老师的精心准备,两节是六年级的巧用肌理,两节是四年级的写生课春天来了,第一节课是济宁海达行知的一位女教师上的,老师语言干净利落很清晰巧妙的介绍了自己的同时领着学生观赏了老师自己根据非洲特色制作的一些拓印画,让孩子通过摸一摸,说一说物体是什么,引出肌理,并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发现简单的示范,老师讲解,整节课老师带着孩子走,让孩子帮老师完成明信片,孩子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释放,设计的讨论的问题是:生活中带有肌理的物体有哪些,还能用什么方法巧用肌理?问题设计的有些简单,未能凋起学生的胃口,个人觉的应该是用学到的拓印方法制作一个什么内容的明信片会更好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多去联系,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乐趣。第二位老师是瀚声本校的老师,她对自己的学生比较的熟悉,学生与老师配合的非常的默契。老师完全的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肌理的效果。在讨论体验的过程中找到了肌理的乐趣和自己的想法,孩子非常的有想法,但是老师未能起到老师该有的作用:引领与提升学生,让他们深入下去,总结学生的创作方法与想法时不够准确与清晰,教室安排好的肌理作品未能充分的运用。展示评价时班长总结的比较的到位,如果不了解他的状况时怎么办呢?
第三位老师是美加学校的一位老师讲写生课,老师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她运用她学生录制的介绍花卉的视频让瀚声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用寄明新片为由让孩子画花寄过去这样可以增进两校学生的友谊,老师以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去写生画画,但是学生没有去用任务单的,他们个个画的都可以甚至有些孩子的水平超过初中生,老师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单开始动员学生先完成任务单,开始有些学生被迫停下手中的画笔。我在想在这样一个写生环境中人的本能是先去画画体验,当他们在专心的画画时谁还会在乎任务到呢,老师只想着学生来完成任务单,让孩子按照她设计的路线走!第四位老师是峡山双语小学的老师,老师设计了两个任务,学生只有完成第一个任务才能去做第二个任务,这样调动了学生探究第二个任务的欲望,老师未能预设完成任务的时间,导致任务一用的时间过长,展示评价时老师处理问题很灵活,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会的同学解答老师再点播提升,但老师未能很好的总结提升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们做教育是让孩子自己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活成自己的样子,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想法成为一个有自己个性,自己思想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