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文质老师的直播课《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中,一个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跟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张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1.在一个家庭里要有一个共识,培养孩子既是妈妈的责任,也是爸爸的责任;
2.在一个家庭里要有一个分工,重新安排家庭生活;
3.孩子的教育爸爸要介入,爸爸介入后,妈妈就没那么多焦虑了。
陪伴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这是毋庸置疑的,如张老师所说:没有陪伴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践行,如何提高陪伴的质量?我认为,所谓的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人在心在,从以下三点做起:
1.心在的陪伴
陪伴有几个层次,最好的当然是人在心在,就我们目前的工作与孩子就学的情况来看,确实很难,但是起码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要做到心在,比如,不管你身在何处,一样地关心孩子的生活,关爱孩子的健康,关注孩子的学业;固定时间与孩子通电话、打视频;每个月尽可能地与孩子见面,实实在在地陪孩子一次,哪怕吃一顿饭;节假日尽可能地推掉应酬,专心陪孩子。那么,何谓心在的陪伴?我认为一定要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与孩子要有言语、身体的交流和互动,放下一切,只是和孩子在一起。
2.身教大于言传
教育首先是一种通过生命本身去影响生命的方式。教育的本质就是影响,而不是说教。
我们中国的父母都习惯于说教,讲道理,然后又反过来说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了。
这两年我经常参加一些读书分享活动,也在坚持写作,这些带给我读二年级的儿子最大的影响就是他坚持睡前读书半个小时,这几天也尝试着坚持写日记孩子,而我女儿虽然初三学业繁重,但是这一年的时间里依旧坚持日更250字,这就是身教的力量,比任何说教都有用。简单来说,我们父母希望孩子去做什么,那我们先做给孩子看。
3.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一样,夫妻一定要有分工
男主外女主内。这个说法不一定正确,但这说明了夫妻之间的分工是自古就有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一样,夫妻一定要有分工,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责任,需要合作,需要有共识,需要相互的理解,需要相互的鼓励。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该爸爸做的事就不要让孩子找妈妈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示范,比如说在我们家,我是负责买菜、做饭,而妈妈则负责做些孩子们喜欢的小吃、糕点,洗碗是孩子们的事。在孩子教育的早期,妈妈需要陪伴更多,妈妈更多的进行情商的培育,这个时候爸爸需要更多支持、鼓励、协助。在孩子九岁之后,则爸爸一定要更多地介入,培养孩子的运动的能力、探索的精神、坚韧的性格,九岁之后,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就会慢慢下降,陪伴孩子如果是爸爸更多的话,孩子的性格就会更阳光,更外向,更能有担当,更有责任心,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挫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