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眉(今宝鸡市眉县)人李冰修建都江堰令人敬仰
朱玉林
李冰父子塑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改变水旱灾害频频出现,这里成为“天府之国”
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在举世闻名的灌县都江堰未修成之前,是一方水旱灾害频频出现,人民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贫困荒凉之地。
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出现,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四川的自然面貌,改变了人民的悲苦命运,使荒凉瘠贫的蜀国成都平原一跃而为山青水秀、粮茂稻香、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据灌县二王庙碑文记载,为四川人民造就都江堰的是春秋战国时眉(今宝鸡市眉县)人李冰。
约在公元前256-251年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 守,那时的蜀郡,辖地相当于今天四川的大部分地方。
李冰到任后,发现这里的江河虽多,却横冲直撞,对人民有十害,于田地无一利。
清澈碧绿的岷江水白白流去,平坦广阔的成都平原却因干旱而常常颗粒无收,蜀民也因此而穷困交迫。
志在强国富民的蜀郡守便上书秦昭王,力言整治岷江,造福于民的主张,秦昭王采纳他的建议,命他负责计划督修。
李冰受命后,同他的儿子李二郎及蜀郡深谙水利的人士,经过一个多月的勘测,最后确定在水源丰足,地势高广的都安地方筑堰修堤,分江导流。
当时,那里属都安县,堰亦称都安堰,宋、元以后方称都江堰。
岷江水量宏大,水流湍急,要让其按人的意图流动确非易事。
在工程的设计上,李冰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将总体工程分为三个主体,按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办法,分三处进行。这不但提前了工期,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总工程的寿命。这三大工程是:
一、鱼嘴工程。这是在岷江经过的较平坦开阔的河滩上用四川特产的竹蔑编成大笼,装满卵石,在江心中垒起一座形同鲇鱼,鱼嘴朝着江流的分水堤,强使岷江水流到此一分为二,一为内江,一为外江,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滋润田地,造福农桑。外江顺原河道流入长江,主在排洪。
二、宝瓶口工程。为了把内江引入川西平原,在玉垒山脚下凿开了一个形如瓶口的引水道。这个引水道长20米,宽17米。在一无炸药,二无钢钎铁锤的当时,为了开通石山,李冰首创了将石山烧红,再用冷水泼浇,使石炸裂的办法,这样多次反复,终于完成了宝瓶口工程。
三、飞沙堰工程。这是一座拦水坝,主要作用是导洪。即一经院水学节可将江水的一大部分导入内江灌田;在洪水期又江水的大部分导入外江,让其顺流进入长江,不为害于民。
在李冰及其子李二郎的努力下,经过五年时间,都江利枢纽工程全部完工,变岷江水害为水利。旧时都江堰工程灌田300万亩,国后经修整,达到800余万亩。
李冰父子修成都江堰后,又主持凿平了青良山的润崖,导了什邡县的洛水与邛崃县的汶井江等工程。
李冰一生为人的福利与洪水作斗争。
不但亲领群众修成了多项水利程,还认真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了“深淘滩,低筑堰”的治原则与“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整修方法。
他的六字原则被人誉为李王治水的六字心经。后人严守他的办法,年岁岁滩不止,因此,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工程一直正常地发挥着的作用。
李冰父子也深受历代朝廷和人民的尊敬和崇仰。早南北朝时,人民就在玉垒山下、都江堰畔修建了李冰父子从宋代以后,历朝都封李冰父子为王,所以,此庙也改称二庙,四时受四方黎民祭祀。
修筑都江堰的水利专家李冰,令人敬仰。
历代的墨客骚人进川游览,都要都江堰瞻仰二王庙。李冰也以伟大的水利专家而被载入史永远受到人民的尊重。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你有什么评论,请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