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作者: 丫头元气少女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19:11 被阅读0次

    这周,第五季《奇葩说》结束

    陈铭获得了BBking.颜如晶依然是亚军

    在《奇葩说》第五季的半决赛中,讨论了一个有关死亡的辩题:假如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该不该告诉TA们?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令人震惊的是,教练邱晨在比赛现场向所有人讲述了她直面癌症的亲身经历:

    2018年3月14日,她去医院检查时,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也就是说,她得了癌症。

    在此期间及后来,她改掉了多年改不掉的陋习,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偏见和傲慢

    开始尝试早睡早起、一小时锻炼、一小时读书、一小时静坐。

    她的专注、她的努力,除了用于对事业的执着,也转而用于对自己身体每一分钟的关照。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她说,死亡教会她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这句话,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观众。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与死亡直面又擦身而过,让她懂得珍惜当下。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向死而生,方能活在当下。这是西方人追求的活法


    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贡献出一张PPT,直观地呈现出一个人的终生全局:

    不同职业的不同节奏

    这张图横轴是年龄,纵轴是收入

    我们有三种人生:平平淡淡、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经济学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是最好的,我们要追求的是——生命周期终生收入的最大(化)。我们求的是这些曲线下面的面积的最大(化)

    那我们怎么求的到呢?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个人的寿命长短

    如果不知道靠猜的话,你很容易失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能做的,唯有尽量使生命过得更有质量、更具密度,最大化我们生命历程的总面积,那么,当死亡临近时,才会在这从出生时便已注定的终点,少有悲哀甚至心无缺憾。

    当我们从心理上不抗拒死亡,才能体会真正的自由;当我们坦然接受死亡的存在,才能更加从容地享受当下,成为一个掌控自己并充满力量的人。

    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说: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这让我想到了,在2016年—樊登读书会听到的一本书《最好的告别》

    这本书当时给我感触很大,作者:阿图,被誉为最会写作的医生,是奥巴马医改的有力助手

    一直以来,我们对生老病死常常持着回避的态度,但衰老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怎样面对生命的枯萎老去,如何与这温暖世界来优雅告别,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

    作为一个见证过太多生命离去的作者,他告诉我们,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阿图家人与父亲的告别

    其实,书中的内容我好像都忘记了

    隐约记得:阿图的父亲爱好打网球,有一天,他的手臂出现了问题,去医院查出来得了癌症。

    父亲会逐渐全身瘫痪,严重的危机逼在眼前,艰难的谈话总要开始。如果瘫痪,他最担心什么?如果情况恶化,他有什么目标?他愿意做哪些取舍?这是我一生中问过的最艰难的问题。但是谈话之后,我们觉得如释重负,思路也清晰起来。

    我不记得,阿图的父亲最终接受治疗没有,但是印象深刻的是:在父亲最后走的那一刻,阿图和母亲、妹妹,在他父亲的病房里面,一起聊天,后来去看父亲的时候,已经停止了呼吸。

    父亲走的很安详,他们知道以后,与父亲做了告别。没有多么悲伤,但双方都不是那么痛苦,我们既然希望迎接新的生命,为什么接受不了最后生命的告别。

    曾经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我会很害怕。害怕爸爸妈妈去世,害怕自己将来也会消失于这个世界上,就像你没有来过那样。我也很期待结婚,有个小孩,也许,是自己太悲观,当我一想到,最后,我们都会分离,我就不想继续。我似乎在教自己一点一点地接受它,期待它,而不是因为害怕而拒绝

    我想:是我们的教育缺失了这一部分。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2012年,心理学者陆晓娅,在北师大开设了“生死课”,教导学生认识死亡,认识生命。

    一开始,她并没抱什么希望,因为中国人太忌讳谈论“死”了,“没想到来听课的学生会这么多。

    ”她对“生死课”的作用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但没想到它的作用竟然会这么大。

    “陆老师,上了这个课,我重新拿起了画笔。”

    “陆老师,我去报了个架子鼓班。”

    有一位学生,学了别人很羡慕的专业,但她自己却很抑郁,觉得毫无意思。上了“生死课”后,她学起了烘焙面包。烤得非常漂亮,还教给许多人。她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我找到了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我为什么要开设‘生死课’,就是想通过讨论死亡,帮助学生找到热情所在。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

    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lk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