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话要经大脑再说

话要经大脑再说

作者: 君是故人归 | 来源:发表于2019-04-17 16:07 被阅读0次

    说话不经过大脑危害多

    ----------

      回想这样一件事:在你的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他们一张口,肯定会成功引起厌烦、让人连连皱眉?例如,婚礼上,所有人都在祝福新人白头偕老,他张嘴一句:“现在离婚率可高了!”所有人都在高兴地吃烧烤,他张嘴一句:“烧烤不卫生,容易拉肚子。”……

      我们常常说这些人说话不经过大脑,将其称之为“谈话的终结者”。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尚可把此称之为童言无忌,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如果说话仍然如此,那这就是情商低的表现。

      虽然有时孩子会意识到自己说话的问题,事后道歉,“对不起,我本无意”“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但这些都已于事无补,被伤害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结,有了对说话者的不信任。轻则断送友谊,让人避而远之,重则导致祸从口出。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祸从口出的例子有很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杨修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因为说出曹操内心中的秘密而丧命。所以,孩子的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足够重视。

    为何有人说话不经过大脑

    ----------

      其实,所谓“说话不经过大脑”,不过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罢了,大脑掌管着我们所有的行为,不经过大脑的话又怎么能说出来呢?因此任何语言肯定都是经过大脑指令而产生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脑可以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说话不经大脑”的部分是指无意识的部分。

      心理学上分析,说话不经大脑属于条件反射的自然反映,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只经过很简单的大脑处理就无意识的、很直白地、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了。

      通常来说,说话不经过大脑,其实欠缺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不考虑讲话场合

      某人盖了3层楼的大房子,一群朋友前去祝贺乔迁之喜。就在大家与主人闲聊时,其中一人感慨了一句:这房子盖这么高,如果发生地震,肯定能砸死不少人吧。

      这就是典型的说话不经大脑。其实,他说的不一定错,只是不分场合罢了,得罪了人却浑然不知。

      不顾及他人感受

      几个孩子凑在一起谈论将来读大学的事,其中一位同学成绩不是很好,所以在读什么大学的抉择上也是烦透了。就在大家出谋划策的时候,另一位同学说:“你成绩那么差,上大学也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

      如果你是那位成绩差的同学,你听了这话会作何感谢呢?想必一定会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吧。

      其实,讲话者未必想挖苦、讽刺自己的同学,但他的话却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别人。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生在亲近的人之间,这是因为当人与人渐渐熟悉并建立了信任关系后,往往就会变得懒惰,不再过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出现一些口无遮拦的伤害。虽然并无恶意,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觉得不尊重别人。

    如何避免口无遮拦

    ----------

      讲话之前多思考

      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说话前我们是话的主人,说话后我们便是话的奴隶!因此,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多思考,例如,这些话到底该不该讲?讲了之后别人的反应会是什么呢,是会笑呢?还是会跳起来?如果是后者的话,这些话就不要讲了,何必讲一些对他人和自己有损害的话呢?

      另外,还可以让孩子适当放慢讲话的速度,这样在讲话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思考的机会了。

      不以自我为中心

      有些孩子说话,总是以我为中心,开口就是“我想”“我认为”“我觉得”。

      学会把“我想”“我认为”改成“你看呢”“你觉得呢”,能用“我们”就不要用“我”,没有人喜欢花太多时间听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更没有人希望在交流过程当中,别人把自己当成空气,“我们”代表对在场人的重视。

      告诉孩子一些说话技巧

      不少真话也会伤人,这些话常出现在表达不满、给人提建议、表达不同观点时。此时,可以告诉孩子换种表达方式。

      用描述感受来表达不满,比如“你这么做让我很难过”。

      用询问的方式提建议,比如“如果这样处理(或这么想),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用分享来表达不同观点,比如“遇到类似的事,我可能会这么做……”

      学会倾听

      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这意味着凡事我们要多听少说。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倾听嘴又严的人是很受欢迎的。在听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学习别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要经大脑再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pn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