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所在
一、缓解老人“吃饭难”现状。对于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来说,既能吃上热乎饭,还能吃得好,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要素。
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饭桌”本质上属于居家养老,既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节约了全社会的养老成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
三、撬动巨大消费需求。餐饮需求属于刚需,不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对于餐饮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都很旺盛。在城市地区,老年餐桌的需求比例高达49%,特别是空巢老年人更加强烈。
社区老年餐桌面对的主要难点和痛点
一、价格制约。受多种因素影响,直线攀升的农产品价格和日用品价格导致老年餐桌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很大程度制约了老年人就餐行为。财力有限、生活俭朴的老年消费群体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很高。
二、利润微薄。在经济发达地区,陆续推广普及的老年餐桌遭遇虽受欢迎却在难维持的困境,主要原因就是投入收益比过高。
首先,老年餐桌因其带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质所以就餐人数有所制约,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其次,由于老年人饮食习惯和身体因素,老年餐涉及方面(如就餐安全指数等)要求较高,增加了原材料采购的难度、烹饪的复杂性以及法律风险。
这类高风险产业,运营难度系数大但收益低,造成了餐饮企业“不能、不便、不愿”承接社区老年餐桌经营业务的尴尬处境。
三、配置空间缺乏。餐企在社区开设网点非常困难,选址是最大痛点。由于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老年餐桌多在居民区内,餐企在运营过程中难免出现废水废气废物、噪音等扰民问题,有时会因处理不当,激化与居民的矛盾。
“无照”是社区街道与餐饮企业、家政公司创新老年餐桌运营中的又一痛点。金百万等企业都曾在社区做过老年餐试点,但由于场地问题无疾而终。嘉和一品的智能配送柜、净雅食品集团的移动餐车都曾遭遇占地费、广告费、安抚居民费以及无法取得营业执照等难题。全国多地积极尝试一种名为“家庭餐自助方式”的老年餐桌,经营主体为家政公司,从法规角度属于异地经营,必须注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但社区办公用房没有房产证,无法以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名义注册正规经营场所。
配置空间的缺乏,严重制约了老年餐桌的普及和发展,此外由于配置面积不足、就餐人数减少而导致服务商盈利减少,又影响了其良性运营。
四、个性化服务有待完善。现有的老年餐桌功能单一(如部分社区只在工作日提供午餐,不提供订餐和送餐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老年人群体身体情况不同,饮食需求差异较大,“大锅饭”式的服务无法满足其需求,必须在服务标准科学规范化的同时,提供因人而异的“定制化”服务。另外,大部分老年人最需要的是送餐服务,要维系送餐服务就要加收送餐费用,而老年人又不愿意接受送餐费用。就送餐问题,老年群体和老年餐桌运营商很难达成一致。
五、配置人员参差不齐。老年餐桌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服务商和社区居委会,配置上无统一标准。通常模式是服务商方面负责配餐、送餐和收餐,社区居委会派人协助配餐,具体的餐饮服务人员主要是社区下岗和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工作人员未接受过为老年人服务方面的统一和专业化培训,也无明确负责人,在照顾老年人用餐方面缺乏相关经验。
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产品研发,提供高性价比的老年餐。首先,餐饮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调研,全面考量老年人及其家庭特点与需求。其次,找准定位,“以需求为导向”从老年人的角度去研发产品。再次,重视市场细分,区别对待老年消费群体的需求差异,聚焦特定细分市场,提供高性价比的老年餐饮产品。
高性价比的老年餐饮产品要具备两个特征:健康的饮食和合理的价格。老年群体的消费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一方面消费谨慎和心理脆弱,重视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另一方面情感依赖强,习惯性购买认可的产品。所以,高性价比的餐饮产品是抓住老年消费群体的核心。
二、创新服务方式,实现规模经济。实现规模经济是实现老年餐桌在保本微利的情况下仍能良性运行的关键。300份的日均供餐数量和100人的日均用餐人数是我国一线城市开办比较成功的老年食堂公认的盈亏平衡点。
餐饮企业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思维和科学手段优化送餐路线,创新服务方式,在养老餐饮服务市场站稳脚跟。企业应充分利用有限的送餐时间段及送餐成本,优化送餐路线以提高经营效率。
三、探索智慧居家养老餐饮服务模式,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赢。智慧居家养老餐饮服务是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快捷、灵活、及时、低成本的居家养老餐饮服务模式。
企业也积极与政府合作进行智慧居家养老餐饮服务实践和探索,在场地、人力和利润等困境中寻求突破,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