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与其强迫孩子,我更相信生命自己会找到出路》,尹建莉写的。
开篇写到,我们常把得不到的想象得很好,所以痛下决心一定要得到,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在付出很大代价、短暂的虚荣烟消云散后,往往觉得所谓的光荣不过如此。可是孩子失去的童年及破裂的亲子关系已补不回来,只能后悔莫及了。
什么是我们最在意的?想到底,人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不可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那么体验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体验。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我,什么都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那就只是父母的延伸,不是独立的个体。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又讲到,每个孩子都需要适度的个人空间,父母爱孩子爱得紧迫盯人,反而让孩子觉得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想尽办法要脱离父母的掌控。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取悦别人,忘了让自己快乐。孩子要取悦父母,拿出好成绩;父母又要取悦孩子,累死累活。
长期取悦别人会失去自我,一个失去自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这个道理对父母来说也一样。天下的父母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只有自己快乐,孩子才会快乐。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因为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家庭的气氛,影响孩子的心情。父母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把自己照顾好,然后孩子才会生活得好。
一个字都不能删掉的赞同。
还讲到生长在美国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们压力也是很大,并不是换到了美国就压力减小,因为人没变,环境变了也还是没用。
很多人把压力怪罪到环境上,因为环境的确会造成压力,但是最大的压力来源其实是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有这个看法,环境没有给你压力,你也会去想象个压力出来;但是假如自己心中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时,环境是莫奈你何的,只可惜能做到这点的父母很少。
孩子们越来越痛苦,不知有没有人静下来想一想,这些痛苦其实是我们大人为了自己的颜面所添加上去的负担。“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强。”这句话绝对没错,因为人类的演化就是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强,“青出于蓝”要“更胜于蓝”。但是“强”的定义却要因时代、因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
在封建制度之下,“强”当然是指科举功名,就像王允对薛平贵说的“吾家三代将相,不招白丁”,就是绣球打中了你,也不认账。我们知道古代商人的地位不高,某些颜色和某些布料是不准他们用的;但现在任何领域只要混出名堂,都会受社会的尊敬,现在是科技整合的时代,每个领域都可以出人头地。
这点我们一定要提醒父母。让孩子进入名校只是提供给他一个较易成功的环境,如何利用这环境或要不要利用这环境,还是在孩子个人的意愿。也就是说,假如我们不能激发起孩子求知向上的动机,名校或一般学校都没有什么差别。
教育者的任务其实是启蒙,引发动机,提供机会而已。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认清自己的角色、权利和义务时,社会必然平和很多,人也会快乐很多。
现在的青少年不快乐,有一个原因正如书中所说的:“不管我多努力我妈都不满意,我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失败者。”这种话是个警讯,是青少年死亡率中自杀占首位的原因,也是抑郁症最大的成因。
曾经有位高中的辅导老师把正向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的忧郁量表给全校学生做,结果发现有70%的学生处在忧郁症边缘。忧郁症的特征之一是沮丧,对困境无能为力时,自信心会崩溃。“有梦最美”固然很好,但是要诚实检视自己的能力,当目标定得太高时,美梦变成噩梦,会赔上自己的性命。
兔子、鸟、老鼠决定办个学校,而它们都觉得自己的长处很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于是小兔子被训练去学飞,结果跌断了腿,使它原来可以拿A的跑,因而得了C;小鸟本来飞得很好,但是为了学打洞,折断了翅膀,使原来可以拿A的飞翔,现在只有拿F了。
强迫孩子为我们的虚荣去做他不擅长的事,强迫孩子去成为他成不了的人,只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丧失自信心。每个父母都认为他这样做是爱孩子,但是,当我们爱孩子爱到只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荣耀与光环时,他们本身的荣耀与光环反而会在我们的企盼中流失。因为我们做父母的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是不对的态度。
因此请不要让孩子觉得SAT、常春藤名校和成绩是人生唯一的大事,是生命的分水岭;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世界不会因为大学联考而改变,人生比这个重要的事不知有多少。
明天,才是成功的真谛。当你考上了大学,没有人管你中学是念哪个学校;拿到了博士,没有人管你大学是念哪个学校。人生是看终点,而不是看起点,请父母们把眼光放远,看他30年以后的成就吧!
完全赞同的文章。202011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