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十点,我和儿子边泡脚边聊着我要出门的事,我们商量关于这几天他会怎么度过的问题。老妈走进卫生间取东西,不禁感叹了一句:
“你说你这里学那里看有几年了,有什么用呢,伢的成绩还是那样,做作业还是经常拖到这么晚”
我们父子对视一眼,很有默契的笑了起来
“当然有用啊!我们现在弄得晚不会像以前那么难受、生气了,而且大部分时候很欢乐,是不是啊!”尔后是一阵欢笑。
若不是老妈这么一问,我还真没有刻意思考自己看书、听书、交友是为什么,那些我三年来接触的应试教育之外的知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一本关于家庭类的书籍是《爸爸的话最管用》,那时我被迫去探寻如何做一名爸爸。它是我从百度上搜索“爸爸该读什么书”,然后从一堆推荐中直观的选择了这本韩国爸爸的作品。反应出自己内心的简单想法,怎么说可以让孩子听我的,目的性够强吧!另外有两本专业性的儿童心理学是一起买的,由于太专业看不懂,都只翻了一小半,至今还在家里休息。
那么我学到了什么,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平等和爱,得到的具体工具记得和偶尔会做的是——谈理想、留纸条。其余的全记不住了,另外一本读书馆借阅的《爸爸课》完全没有印象。
孩子的阅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买的还是韩国的校园小说,一套四本《赞美改变你》《我能管好我自己》《专心让我更出色》《你是我的真朋友》。他不喜欢看书,然后我就每晚读给他听。所以每本书都至少被我读了两遍,我的朗读能力飞速提高,没想到成就了自己。
摸索之旅开启了,我们的生活上并没有什么变化,该生气还是生气,该难过难过,简单的工具运用倒是让学习外的生活有了些情调,我们不断的重复着快乐、吵架、和好、快乐。
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的一场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的公益讲座为我撕开了心理学认知的缺口,对孩子日常生活行为的成因有概念性的了解。我开始不再自以为是的去猜想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而套用积极的心理去诠释。当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后自己不会瞎苦恼,大部分场景下不会直接和孩子的行为做斗争,更多采用解决另一个问题来消除眼前的行为困扰。
接下来是一本我读的最用心的书——《少有人走的路》。同一天有两位不同的陌生人强烈推荐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得不感叹机缘巧合。
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有深层次的了解,之前停留在心理学是为了搞清楚别人心理是怎么想,以为那就是心理学的目的。直到这本书的出现我才知道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是让自己更了解自己。什么是爱、自律的意义、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孩子和我们的关系、为什么要爱孩子、爱孩子的方式,我们做任何事的背后都关乎曾经的经历和家庭关系。本书的心理疗愈案例很多,实际操作都是治疗过程,做为工具书拓宽了我的认知,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做了抽丝剥茧的剖析,在那一段时间的心态有很大的改观。
当接触到新知识的时候就会有新的机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实践。
接下来出于自己理解的尊重、爱、平等,尊重孩子的选择,我支持他玩王者荣耀,同时准备疏导工作,自己索性和他一起玩,父子朋友,走入彼此的世界,但我错误的低估了电子游戏对我们的影响。
当连我自己都深陷其中时才知道艰难二字的含义,既然开始了,只好坚持向前,咱多少也是了解些心理学知识的人。纯打压没有用,就边玩边调整,甚至在游戏中买皮肤。但我相信我们总会厌倦,有这个念头便有了力量。过程太曲折,一年多时间里的欢乐和泪水,换得对所有电子游戏的沉迷免疫,现在他虽然偶尔也想玩,但绝对主动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即便我不在身边。
夏令营是我走出去遇见更多美好的开始
有些知识做基础,我更是遇见了更多爱好相同的家庭,可妈和樊柯在我阅读方面有质的改变,参加学习互助小组使知识融于生活,贯穿在自己的每一天。
柯樊老师推荐的读书会让我见闻了一百多本书的精华,孩子在听书中通过对科学睡眠的条件和原理了解,主动在一个人睡觉时选择关灯。原来不是孩子不能改变,是没有让他信服的改变的理由,他有自己的思想,他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引领。我自己同样因为听书收获了神奇的体验,仅仅因为一句话——双重感官系统,自己可以和不舒服的体验共处。我暂时摆脱了6年对脱敏药物的依赖,这是个人理解问题,当然,长期身体锻炼也是功不可没。
参加学习小组通过群组协同,可视化的短期目标,给舒适的生活添加了小刺激也是小乐趣。孩子在周检视和月检视的总结上都会下功夫,要知道对平时都是一句话日记的他做计划、总结、反思是多么复杂的事情,但是人家坚持在做,并且积极参与视频语音分享。同时我认识了几位学习成长型的妈妈,在交流中看见自己努力的方向。
思维有惯性,很多时候会错误引导或强迫孩子套用自己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去面对问题和选择。接触新的书籍和群体是希望自己的知识框架可以不断更新、修正,弱化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我相信当我遇见更真实的自己时,孩子也会遇见真实的自己。
我听过最有感触的见解是——最好的医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研究学术界前沿成果、资讯,很多医学观念在如今更细分化的研究过程中被改写和颠覆,90代以前修自行车是不错的职业,但不与时俱进在90年代后学习电动车、摩托车技术,必然被边缘化。
虽不是诚恐着做一个父亲,但深知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平心而论,我不是狂热崇拜心理学的人,父母行为对孩子的的影响是极有可能被夸大的。目前我能明确的是我不知道,于是试图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结合生活的变化来寻找相关性。就像去阅读家庭、亲子、成长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不知道是否对我们有用,但必须去了解,也许可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