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程?
(2013.10.16)
说到“不读书”,自己也算是个深有体会的人了。
从幼时书一到手便开始的疯狂阅读,再到现在的数日不闻一书。书,在我生活中的角色渐渐从如水般不可或缺的存在变作了可有可无。
初时,对此并未有察觉,待察觉时却已发现,“读书”竟然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品”。不是不想拥有,而是自己已经没有了过去阅读时心口所含的静,再也无法从容而又耐心的坐下,在书中的世界里慢慢磨去在庸碌生活里生出的老茧。
读书,于人而言,显然是再重要不过的。在我尚且“嗜读”如命的日子里,生活即便再难过,却总也不曾觉得悲苦,反倒似是有了一种别样的淡然恬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着即便世事变迁亦与己无甚相干的超然洒脱。继而回首这大学以来“不读书”的十多个月,心似是到了春,整日笼罩在一片迷蒙中,野草窜出了芽,连湖也有了沼泽的泥泞。理不清的头绪,剪不断的心中纠结,招魂的风铃被吹得再响,也引不回离人的魄。迷茫、困惑、彷徨,所有的“醉”酿在了无晴日的春,仅余满身的黏腻。
书,看似无声,实则“掷地有声”,只不过是舍了声带的震动,转而发在人心底的湖中,故而即便荡起了巨浪,亦唯有读书的人方知道。读书,便如同一种修行,陶冶情操之余亦能让人聪慧明智,博古通今,心有明镜,故不会轻易迷失。可时下里的潮流却是,修行之法尚在,修行之人不见踪影。
曾经有问过朋友,为何民国时期的作家方二十出头,却纷纷成了教授级的大学问家。友人不假思索便答“那时没有电视、电脑啦!”顿时是有所触动。诚然,友人的答案未必是正确答案,却反映了时下的“读书”走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旧时人对“读书”的热情显然已是降到了冰点,“大部头”在图书馆的居所愈来愈隐僻了。能够终日的休闲、娱乐已成了众人所追捧的“新贵”,流连在闪烁霓虹中,再无人有暇去顾及那铺了尘的古朴油墨。
身为俗人,不能在“汲汲”之态下做到“独清”,却也盼着早日的走出阴霾,捧一本想看的书,泛舟于太虚之境,以求无穷。而所谓,破镜难圆,补回亦仍有残缺,碎片亦如是,碎片化的阅读便同赤壁之战时曹操命人连起来的船,兴许能满足一时所需,让人舒适,但却绝非长久之计。我们也许能在“碎片”、图片中品尝到了“速度”的畅爽,但却永远也无法在那种“快速”中,品得那沉淀千百年的老酒的醇厚。
“细嚼慢咽”、“囫囵吞枣”,何处是归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