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

作者: 阿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17-12-31 15:47 被阅读0次


2017-1-1(周日)阴天

一站就来劲

卯时即起,这是一个好兆头。清晨4点56分自然醒。我提醒自己正是锻炼的好时辰。

真是这样。有了垂直劲的概念,上手特别快。偏马步一站,就觉得腿酸酸的。站桩,尽可能自然,呼吸沉稳有力。缠丝功,慢慢的,不急不躁。有的是时间,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赶着做的,这种状态真好。

稳,还是个问题

尤其是起势到金刚捣锥之间的右腿独立总是站不稳。师傅说过,要虚领顶劲,头要拎起来。也许是顾虑太多,越是怕站不稳就会有心理负担。慢慢练,不着急。


以意运动

每打一遍拳都会有切身体会。风动旛动,源于心动。手动脚动,是为意动。这就是以意运动吗?

由招熟到懂劲

想到内劲,打拳会更有感觉。师傅多次提到合劲。斜行,出左脚时,左手与身体有一个合劲,左手与左脚形成对拉劲。动作就会舒展、舒服。

站桩时,马上体现出内劲。人一站正就是垂直劲;双手一提起,手心与小腹之间就有对撑劲,;双手背有向外的棚劲;身法中正,离不开平衡劲,四梢平。双脚脚跟与胯关节的撑劲。两膝之间形成的合劲。

处处都有“劲”

现在由六封四闭到单鞭的转换有了明显进步。首先是六封四闭的垂直劲。收右手推左手的对拉劲,接着左手与右手的合劲,然后是右手勾手伸出去,与右肋形成对拉劲。接着,左脚的出脚有进步。右脚是平衡的支点,身体内含蜷缩状,迅速伸出左脚,脚跟先着地。然后站稳,两臂对称打开,完成单鞭。双手打开时,棚劲不丢。

“劲”与“力”有什么不同呢?

从字形上看“劲”也是力。

我们说用力,就是说力是向外的。我们说使劲,就是说劲是内含的。

向外的力是单向的,有外在的目标。对内的劲是相向的,以保持身体的张力。我体会张力是一种平衡的力、内在的力。

力,相对比较机械,所以,才有拙力、僵硬之说。

内劲,是内家拳的要求。

“劲”具有相对性,上下垂直、对拉劲,前后对撑、折叠劲,左右舒展、平衡劲等等。

所以“劲”,也称之内劲,她是内在的、内含的。由此理解垂直劲,就是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相互构成的,头往上领,或者说拎,与力沉脚跟的对拉劲。对撑劲,就是双手往外推,小腹往里收,含胸塌腰形成的劲。平衡劲的道理也一样,四梢平形成的劲。

由外而内的飞跃

从关注外形动作对不对,到处处皆有劲、体悟劲,这是一大飞跃。由外而内的飞跃。带着内劲打拳,感觉完全不同。梢节会有感觉,十指发胀发麻,涌泉穴发热,两肾发烫。

打太极拳让自己习惯于内省

做闪通背这个动作时,当两手相合时,能明显感受到腹股沟的牵动。由此体会到每一个动作的设计,都有其独特的技击与健身价值。这种内省,不仅仅是观察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思维、思想、理念。

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其实打太极拳三年来,真正跟小龙师傅学了两年,自己的变化还是很大的。身体体型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体重控制在75公斤,以前超过80公斤。腰身明显苗条了,不能穿的裤子都合身了。健康状况是令人满意的,小毛小病都能扛过去。关键是精神状态的变化,讲话不觉得累,无论上课还是讲座。走路健步如飞,想走多远是多远,尤其喜欢迈开自己的双脚去行走。人也更加乐观豁达,并且开始有意成就孤独、享受孤独。


2017-1-12(周四)阴

重视基本功

卯时自然醒,高质量的六小时睡眠,对老年人正合适。起床后,站桩、缠丝劲,练几分钟基本功。为什么要重视基本功?其实这中间包括了太极拳最基本也最精髓的内容或者说元素。

站桩,把各种“劲”融入其中。

缠丝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棚捋劲,自然运用。呼吸,沉稳。此刻时间可以用呼吸计量,你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人生就在这呼吸之间,慢慢流淌。天地变得深远了、静默了。

在举手投足之间

再完整打一套拳,特别有感觉。一抬手、一举足,丝丝入扣,惟妙惟肖。

每一个动作有出处,动作与动作的连接天衣无缝。手与脚的协调配合,做到位了非常舒服。

比如,掩手肱拳接六封四闭,双手向右上方棚出去,相对应自然翘左脚尖,再捋回来时,然后转身,双手画圆合于左耳侧,再向右前方推出去。每一个小细节,可圈可点。真正做到位了,非常舒服。这也可以说是动作教人。

骨肉可分离

突然想到骨肉分离,不是比喻义,而是本意。为什么要练到骨肉分离呢?就是肌肉放松,筋骨使出维持身体的力。不是混沌一体,而是可控的。达到松而不懈。

慢打的功效

想象龟息,一定是慢慢的、细细的。体会吸足呼尽,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像起势,一定是吸足呼尽。动作的节奏其实是呼吸的急与缓。

慢慢打一套拳感觉是不一样的。呼吸可以非常充分、饱满。动作可以非常到位。比如斜行,侧身、转身,可以感受到腰胯的转动,非常舒服。真是一种享受。

与自己对话

太极拳,是与自己身体对话的极好的方式。尤其是在缓慢、平稳的节奏中,这种对话可以淋漓尽致。更是心灵的修炼,急什么,最终目的地无非是那个归宿。什么都可以急,就是没有必要急着去死,因为迟早会发生的。与其如此,不如好好享受人生吧。

缠丝劲与太极圈

上午看了陈小旺太极拳大师教“缠丝劲与太极圈”的录像,让我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受。大师就是大师,讲解的太清晰了,当然也因为小龙师傅讲解的已经够清晰了,经大师再讲解就更清楚明白了。

缠丝劲,人一站上去就是一个太极图,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这个太极图,个子的大小,就是身体形成的太极球的大小。

手心朝外,大拇指领先,开电码;小指领先,关电码。顺缠、逆缠。

当右手掌心向外撑达到阳极;当右手回到胸前时谓之阴极。

阳极,再往前,过了。失去平衡。

顺缠,肩、肘、手;这是手臂打开的过程,节节贯穿。最后气到了手上。

手、肘、肩,这是气沉丹田,逆缠的过程,也是节节贯穿。最后,气到丹田,到命门。

气到丹田,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脚是同步的,如同开汽车,车头转了,车尾自然转。

无过无不及。过与不及,或丢或顶,就是误差。缩小误差,是锻炼的目的,力求符合运动规律。违反规律就是误差。缩小误差,气的流量增大。

缩小误差,就得下功夫。不符合规律,锻炼效果就差,练而无效。


2017-1-13(周五)晴天

想象太极球

早晨七点多自然醒。睡足八小时。昨天没有午睡。

昨天看了陈小旺的录像,缠丝劲与太极圈,今天打拳特别有感觉。我能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太极球,一招一式,形成太极图的变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悟出这个道理,就再不会过与不及,始终不超出自己身体的范围。这样就不丢不顶!无过无不及,气场很足。


想象太极图

慢慢体悟太极如何在自己身体上的体现。我想,太极图不仅是身体的外形,还可能是身体内在的东西。应该是这样,比如丹田的运动,应该也是一个太极图。

在打套路的时候,手的运动,脚的运动,身体的运动,都是太极图。

手以肩为圆心,手臂为半径,一缠丝就是太极图。随着重心倒换,太极图会有外形上的变化,或圆或扁。

腰脊也是圆心,身体成了半径,也是在缠丝中形成太极图。

胯关节也是圆心,腿脚就是半径,也是在缠丝中形成太极图。

太极拳是无数个太极圈的有机组合。真是无处不太极。

能不能想象一下,呼吸也是具有太极的属性呢?应该是的。

动作、呼吸,都是在意的调控下,以意运动。意在太极。

2017-1-29(周日)晴天,丁酉年正月初二

闻鸡起舞

昨晚十点半准备睡觉,一般都要十一点正式睡,很快睡着了。四点半起夜,六点起床。喝水、吃药,接着打太极拳。

早晨打了两遍。心里清楚在练什么,打起来很舒服的。体会连绵不断,动作舒缓,轻松自如。让每一个动作都到位,让每一次呼吸都熨帖。

拳理需要内化

有些要求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定义,比如心无杂念,如何理解,能做到吗,为何要心无杂念?有时越是想着越是生出杂念,不如听其自然。将意念集中到打拳上就可以,关注自己的动作,体验原则要求,享受太极带来的愉悦。

在运动的过程中,意念集中了,就很难生出杂念。所以说不是消极地堵,这不可以那不可以,这样会很累的。而是疏导,引导到希望达到的方向来。比如小龙师傅说,耳朵听后面的声音,这是经验之谈。耳朵听前面,这是常规。耳朵听后面,这得多用心啊。方法指点很重要。


独立思考更重要,

如叔本华所言: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因此不是轻易读书,而是在思路堵塞的时候才读书。我觉得这个思想有价值,矫正读书与思考的关系。不是一味地强调读书,突出了自己思考与实践的价值。读书不是目的,而是提升自己的手段。

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我觉得也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关。孩子在语言输入阶段,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关于书本知识,是让孩子先接受好,还是先有所体验之后再接受,两者对孩子的发展价值是有所不同的。都有其不同的价值,前者对量的积累有益,后者对能力提高有利。但又不是绝对的,因为知识的积累对能力的提高肯定有帮助的。

先学后教更主动

早晨打过两三遍拳。下午也有足够的时间打。由于韧带更松了,出脚的铲步可以压得更低了。这样对承重腿的锻炼会更强,身体重心会更低。反正各种用法都去实践一下。有机会就请师傅指导。也算是先学后教。我总觉得掌握任何东西,不是简单地教会的,而是主动学会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得到指导的建构,效率会更高,弯路会更少。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很有道理。


品味拳架

起势、收势很重要。一站上去就有气场。从无到有,从有回归到无。从无极到太极,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

起势,对身体的前后折叠,慢慢有了体会。起势的双手,看似往上抬,其实有一个往前伸的力。有上必有下,双手提起,身体会有自然下坠的力加以平衡。有前必有后,双手前伸,小腹内收,命门突出。

金刚捣锥,提右手跟右脚,右手提起时感觉不是匀速的,有点加速度之后的突然停顿,然后顺势而下,左手自然接应,右脚轻轻震脚。松活弹抖、干脆利落、恰到好处。

斜行,出左脚,铲出去,右脚承重,重心更低了。铲出的左脚与左手形成对拉劲。身体一侧一压,左胯一松一转,左手勾手提起,右手前推打开。复杂的外形变化的同时,小腹丹田内转,翻江倒海。

掩手肱拳,左脚铲步,脚跟略微前滑,形成偏马步打开,发劲的距离拉长,发的力自然更大了。出拳也是加速度的,一开始慢,逐渐自然加速,追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找到规律

越是复杂的动作,内涵越是丰富。一旦掌握了,身体感觉非常舒服。金刚捣锥、斜行、掩手肱拳、撇身捶、青龙出水等等就是,还有护心拳、小擒打等,掌握了之后就能体会到动作设计之妙。

还有多次重复出现的动作,具有结构上的承上启下,动作本身也是非常好的。比如六封四闭连接单鞭,一共七组,七次重复。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一组动作。对调整呼吸,调控动作节奏意义重大。

两次高探马也是很有意思的,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第一次高探马之后,开始一连串的发劲动作,整套拳进入高潮。第二次高探马之后,动作趋于舒缓,进入结束阶段。


想象卦象的变化

这里涉及“体与用”的问题。简单的区别,拳架的高低,拳速的快慢,动作的大小。细细地说来,一个细节的变化就会带来卦象的不同变化,比如一个铲步,铲的近与远,卦象会有很大的不同。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的变化,卦与卦、爻与爻的联系,真是变化无穷,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如此深厚的文化背景,太极拳实在是博大精深。


2017-1-30(周一)多云,丁酉年正月初三

一切刚刚好

六点自然醒,及时就起床。最佳的时间,卯时;最佳的地点,客厅;最好的状态,清空。开始打太极拳。先拉拉韧带,压一压腿,站桩,偏马步,缠丝劲,时间不长三五分钟,然而有没有准备活动还是不一样。


默念要领与原则

开始打拳,轻松自如,不急不躁。一打拳特别有感觉,自己会情不自禁默念要领与原则: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气沉丹田,虚领顶劲。丹田内转,胸腰折叠。脊柱行拳,节节贯穿。

为什么想到这些关键词?关系到身法,周身一家,形成整体。气息,吐故纳新,肺部呼吸同时,带动腰腹收放,如同呼吸状。肺部呼吸,有氧;丹田运动,增能。运动规律与特点,丹田核心,腰脊主宰。

“天人合一”具体化

身法是外形动作变化,气息是内在机体运动,这一切要符合规律由此体现出特点。太极拳,既符合自然天地运行规律,又符合人的身体生理机能特点与规律,因此是科学的、可行的。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想到体与用,

稍一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一个铲步,勾脚尖,右腿支撑,身体右倾,左脚快速铲出,脚跟着地微微滑步。出脚的变化,步子打开了,偏马步还未形成,有一个调整,使之立身中正,就如方向盘的回劲。以单鞭为例,出左脚,勾左脚尖,形成朴步,这时重心较低,起身调整为偏马步。此时步子较大,双手对称打开时自然而然需要右脚尖内扣。内扣是什么感觉呢,双脚尤其是脚跟形成撑劲。

体与用的关系,“体”是拳路本身,必须中规中矩;“用”是具体运动,可以灵活多变。既有规范,又有变通。整个套路章法清晰,打起来变化无穷、充满活力。

防止教条异化

这是在自己的运动中体会、提炼出来的。这些东西很有用。问题在于将这些经验型的东西,形成为规矩原则,教给学生时稍不注意就会教条、产生异化。拳理知识不是有效促进学太极,而是成为外加的负担。加上有些拳师自己没有弄明白,又自以为明白了,教给学生时,说得天花乱坠,使学生云里雾里。所以,我的体会是,心存敬畏,胸有太极,持之以恒,自强不息。跟一位明师,加上自己的体验与内化,师傅领进门,修炼靠自身。

学习的真谛:

看似是在体悟打太极拳。其实也是在反思自己当一辈子老师,应该如何教学的正确方法与路径。天下事皆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知识不是简单地传授,不然只会加重负担,产生异化。必须知其然,必须尽可能亲力亲为,有亲身体验。接受知识不应该是被动的,而是应该主动建构,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吸纳过程。吸纳,是我有需求,我有体验,我能辨析,我去拿来,因此,吸纳是由内而外并由外融内的接受,是有选择并创造性的融入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我认为:学生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是辅助学生去学,让学生爱学、善学、乐学,由会学到学会。


2017-1-31(周二)阴天,丁酉年正月初四

五点半醒了即起,满心欢喜,欢喜可以打太极拳了,由此开始欢喜的一天。

不慌不忙压个腿,站桩、缠丝劲。舒舒服服打一套拳。胸有太极,就是讲太极拳置于文化背景之中,有厚重感。胸有太极,就是心中明了太极拳的八大特点,打起拳来胸有成竹。

第一遍拳因为脑海中的东西太多、太活跃,打着打着就走样了,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在太极拳的套路之中,无非跳过一段、补上一段、重复一段之类,每一个动作本身不走样,那就干脆随心所欲吧。一遍下来特别舒服。

午睡起来打了一遍拳,这遍拳非常舒服,很到位。正好中午看了中央台的视频,陈小旺大师讲解擒拿,与他儿子一起表演。陈式太极拳具有技击功能。了解实战功能对打拳会有帮助。比如,出脚的勾脚尖,就是很有攻击力的。陈小旺举例击地捶、金刚捣锥,都是攻击的动作,一个用拳头,一个用脚踩。还举了腰拦肘,对身体背后的攻击。

我有一个体会,在自己最想打拳的时候打拳,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打拳,以敬畏之心打拳,效果会非常好。有边角料的时间,可以站桩、缠丝劲等。我发现自己偏马步站的不多,不知为何。加强偏马步,我提醒自己。

今天打了一遍比赛套路。不多打,保持不忘记即可。前半段的动作都在老架一路中了,后半段发力动作就是一分钟。记住了就好办了,经常复习。基本功与老架一路是基础,重点放在这儿。

刚才看了一会儿书,站在飘窗前,一边可以压压腿,一举两得。任何事情要真正做好,必须是融入血液之中,成为习惯。

想到一万小时定律。不仔细算算,没有清晰的概念。比如我教了一辈子书,我到底上了多少课呢?我一开始教两个班级,每天是两三节课,以后做了行政,每天平均一节课。除了寒暑假、节假日,一年能上多少课呢?就算一年300节课吧,以三十年计算,也就是9000节课。看来是没有超过10000节课。那我听过多少节课呢?就以听课最多的后十年算,每天平均不到一节课,一年号称100节课吧,十年也就1000节课。也就这个样子了。可以说是听千堂课,上万堂课。这就是一辈子。

再说自己打拳吧,现在时间够充分了,每天认认真真也就三四遍。一年365天,天天坚持,每天以三遍拳计算,一年是1095遍。坚持十年刚刚超过一万遍。我整整学了两年,估计还没有超过两千遍。从时间来算,一天保证一小时,要求不高,其实坚持也不容易。一年365小时,十年3650小时,坚持到一万小时就是三十年。我希望自己能完成一万小时,这也算是宏伟的目标吧。2015年,2016年,刚刚坚持两年。准确地算是27年一万小时,那也还有25年。2041年,88岁,米岁。那就期待吧。人生似乎有了目标。


链接: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

从心理学上分析,用上千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常常会产生困扰,还会被人家认为是死心眼。但这种极端的感受却正是才能的组成成分,因为这里包括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这是维持与激发激情的钥匙。

其实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话"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同样的道理。人们都羡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儿,可是有没有想到,他们其实大多数也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终成正果。如果人们也想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样出类拔萃,就先别埋怨自己没有机会,不逢贵人,怀才不遇,而是先问问自己功夫下得够不够,有没有付出过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必须走上这条路。而在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唯一能为我们所掌控的,恐怕也就是这一万个小时了。


2017-2-1(周三)正月初五,阴天

四点起夜,再睡,七点醒。睡足了。再睡一段做乱梦:对门吵架,讹到我家。犹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过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这就成了善意的提醒。

昨天在统计打太极拳,达到一万遍或一万小时需要多少年。一万遍大约十年,一万小时大约三十年。其实是在暗示我,六十五岁的我,好时光也就五年、十年了。心里明白是好事,不必蒙在鼓里。每天想一想,剩下的时光我最想做什么。

这么想着,也就是说一万遍是我的奋斗目标,一万小时是一个极限目标。心中有个小目标是好事。

打开微信,朋友圈养生文章居多,有一篇:65岁以后十个动作危险。一个动作会令心脑血管崩溃,千万别做!

 “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也高,所以,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家里人,远离这些危险行为、警惕发病前的各种征兆!”

根据这篇文章的提醒,老年人做略微超过常态的动作都是禁忌的。说的有一定道理。

这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因此老年人锻炼包括打太极拳一定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能矫枉过正,宁可“不及”。

同时,又要具体分析,锻炼身体的合适强度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不能人云亦云。

客观地说,到了这个年龄,不进则腿,肌肉的萎缩退化是非常明显的。我一开始锻炼时,大腿肌肉特别酸,没有劲,缺乏持久力,现在慢慢好多了。可见,肌肉得到了一定的修复。

退一步说,真按照“十不准”不折不扣地做,那真正是到了最保守的时候,所谓垂垂老矣。一旦进入这种模式,那就是每况愈下的状况了。

最后的结论是,一要服老,这是客观规律,只要能活动活动就是成功;二是量力而行锻炼很重要,通过锻炼减缓肌肉退步的速度,能修复则是不敢奢求的理想状态了。

上午去培华大舅家拜年了。57路转941路,其实也可以到外环站乘车,一部车就能到达。回来时乘320,然后步行穿过静安公园,乘71路,今天第一天试运行,人多,凑热闹。

今天还是坚持打拳了。早晨要赶早出门,没打拳,还是不忘站桩、偏马步、缠丝劲,尽管是几分钟,为了体现坚持,强化好习惯。

下午打了两遍。午睡一小时,起床后又打了一遍。态度认认真真,动作适当悠着点,太极的精髓不丢,同样有非常好的锻炼效果。难怪到了老年,打高架,小架,都是有道理的。这道理就是规律,不可违背的。拳友老耿,打了几十年拳,稍不留神,心脏安了支架。打太极拳不是万能的,身体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


重新强调基本功,

偏马步特别有感觉。两腿的距离可以调整,适当就好。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虚领顶劲;可以感受到垂直劲。

两手重合、按于丹田,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实腿撑,虚腿蹬。两脚踏实,脚趾抓地,涌泉穴空心。两脚跟发重,并微微向外撑开,感觉脚下有一张报纸需要撕开。

并配以自然的逆腹式呼吸。原动力来自肺部呼吸,带动了丹田呼吸、腿部呼吸。后者的呼吸是比喻义。机体的起伏如同呼吸状。


2017-2-2(周四)正月初六,晴天

六点钟准时起床。大概赖床有十来分钟吧,好像在享受醒来时的舒适的感受,牙齿上颚好转了,心情很宁静,没有以物喜以己悲的感觉,真好。

好像从梦境中醒来的,梦到乘坐71路前的候车,有小孩颈项套着纸做的项圈,以防止拥挤的那种感觉。这个组合来自昨天尝鲜71路,车很拥挤;二是小辰致在哥哥姐姐家做装垃圾的纸盒。很有意思。如此的梦,轻松而有小欢喜的那种。

比较重要的是牙齿上颚在控制之中。起来漱口时特别留意牙齿。先将下排假牙装好,这是没问题的。关键是上排假牙,不装上牙床会变形,很难再装上去,装上的话上颚的肿未消,能承受吗?总得一试,有点难装,偏紧,装上时会对牙齿有很大压迫感。下决心将假牙往上托,慢慢推进,终于合上了。上颚肿处有点痛感,坚持一下似乎能承受。可见昨晚的头孢拉定起作用了。这也是受益于我几乎没有随便吃药,现在就是每天一颗高血压的药,其它的药很少吃,这样到需要的时候,效果特别好。

起床看到时间正好六点,不由地心生欢喜。今天没有一起床就打拳,而是先喝点热水,吃一颗高血压的药。先站桩、偏马步、缠丝劲等。

缠丝劲,很有气感,不丢不顶,缩小误差,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想着陈小旺大师的教诲。如果仅仅看录像是没用的,看不懂,也看不到关键之处。跟小龙师傅学过两年,再看录像就能看懂,知道奥秘在何处,所以特别有效果。身、手、腿脚的缠丝运动,与呼吸相配合。

偏马步,按照小龙师傅指点的要求做,效果特别好。尤其是两脚跟有贴地相对外撑的劲,开裆、裆圆的难点迎刃而解。再配上呼吸,逆腹式呼吸,可以感觉命门外凸,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内气、内劲的锻炼有感觉。

站桩,先站立,膝盖微屈,体会脚跟发重,找到垂直劲。然后抬起双手,逆腹式呼吸自然跟上。这时能体会感受到肺部呼吸的牵引作用,带动了丹田的起伏运动。站桩是相对静态的,做缠丝劲时就可以感受到丹田内转,在打套路时可以感受到丹田内转达到翻江倒海状。

在最好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时遇到你,这个你此时就是太极拳。此时特别渴望打一套拳。我就是在这个点上打了今天的第一遍太极拳。

那种感觉就是神圣、庄重,轻松、自然,随心所欲、恰到好处。打太极拳的所有美好感受,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我深深体会到,不是盲目追求打了多少遍,不是刻意追求拳架有多低,甚至多么用力等等。正因为是几近瓜熟蒂落时,没有强扭状,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水到而渠成。

以这样的心态又打了第二遍,更加放松,更为自然,看似不经意,其实精髓已经融入血液之中,有哑巴喝蜜的感觉,不是不会说,而是无须说。没有体验者说了也白说;有亲身体验者不用我说。

上午有时间又打了第三遍。同样的感受,只是将正面的能量不断收集与强化。

其实,我没有去神化太极拳的功效。就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化来说,以前没有腰身,现在可以看到皮带变长了,身体苗条了。腰腹有了块状肌肉,以前是混沌一片。尤其,曾经已经出现小便不畅,前列腺在捣乱,现在小便顺畅,前列腺缩小了。还有就是排便,以前每天多次,很少是成形的。现在保持一到两次排便,都是成形的。自己也不知从哪天开始就好了。所以说,太极拳的锻炼,对老年人非常适宜,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进入良性循环。岂止是身体,心理的健康尤为明显,乐观、开朗,对生命的豁达,对生活的热情等,积极的精神因素明显增多。这种渐入佳境的感觉真好!


2017-2-5(周日)阴天

牙齿上腭的肿痛消了,我觉得很庆幸。上了年纪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敏感。没有不舒服成了最高的追求。我想老年人一定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像年轻人喜欢刺激,比如花钱买罪受,什么海盗船、过山车等。

我没有急于打第一遍拳,而是先基本功,等到最好的时机再开始打拳。这也是一种虔诚的态度。

偏马步非常舒服。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练习。

缠丝劲,看了陈小旺教学视频后,特别有画面感。

站桩,基本功,可以先站一站,效果很好。随处可练习。

只要心中有太极,时时、处处都可以锻炼。这样就不愁没时间了、地点不合适了。

在最好的状态打拳,最好的准备活动之后,最好的身体与精神状态,这就是敬畏的态度,这是有了充分的准备,渴望进入打拳的状态,,这样打拳才是有效的。我体会到,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不是追求打了多少遍。不是追求结果,而是享受过程。

这样的状态打了两遍,还打了一遍比赛套路。打完后自己满意,没有玷污太极拳。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以最好的状态做事。这是主动去做事,而不是被动的敷衍了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做到尽可能好。

当远离了功利,才会凸显出事物的本真。不忘初心,不忘当时为何出发,坚守原点,才能走得更远。

出脚勾脚尖,非常舒服。这是一个技击动作。

几处明显吸气处,一定要找到感觉。比如六封四闭,左手贴耳边前的画圆就是一次深呼吸。单鞭的打开是深呼吸,长吸,沉是呼气,长呼。让每一次大的吸气都吸足,呼气才能酣畅、淋漓尽致。

《张殿成:练拳要多从脚上找感觉》,文章实在,通俗易懂,对我很有启发。我曾有体会,力沉脚跟,看来是不全面的,应该是“力沉脚底”。

脚底又细分为前脚掌,后脚跟;脚底内侧、外侧。两脚踏实,是指前后左右都要贴地,保证平衡,除了空出涌泉穴。

脚底细分出阴阳,内为阴,外为阳;后为阴,前为阳。助阴不助阳?啥意思?存疑。

脚底分阴阳,这就具体化了,细化了。阴六阳四,助阴不助阳。脚底所占的分量分解一下,脚掌为四,脚跟为六;脚内侧为六,外侧为四。前后偏向于后,内外偏向于内。按这样的原则站立,还能不四平八稳吗?

张老师厉害,能用如此准确、形象、生动的描述,让人可操作。操作不走样。

还有关于“保持身体的立身中正,由百会至会阴的这条人体重心线就要垂直于地面。虽然这条隐性重心线看不见摸不着,但从脚上可以感知到其是否垂直。当这条线与地面垂直时,两脚踏在地上平而实,脚掌受力均匀,否则就要从身法要领上去找病因。”

这是我读到关于打太极拳表述最可操作的文字。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我的顿悟,脚底有听劲。能听出身法的毛病在哪里。脚底在检验,动作是否到位了。不断调整好脚底的感觉,帮助纠正动作,缩小误差。

悟出这个道理,再站桩,缠丝劲,感觉又不同。两只脚底如有八爪鱼的吸盘,牢牢吸住地面,怎么可能不稳当呢?这才是真知灼见。

真理是简单明了的。探寻真理的道理是艰辛的。

一个人探索何其之难。关键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误入歧途。有高人指点,情况大不一样,自己减少走弯路。

这就是学、练、悟的关系。学是前提,完全自己探索,尤为艰辛。练是实践,尤其是动作技能,非练不可。悟是内化,是深入、是提升。

教是外在的,教是一种帮助。学会是检验教会的标准。教是外因,学是内因。

清楚了之后再练效果完全不同。刚才打了一遍拳,在最好的状态打拳。有了具体化的指导:立身中正,隐性重心线;力沉脚底,阴六阳四。再贯穿到整套拳中,感觉完全不一样。

每一次清楚一点点,不断积累,不断强化。比如,出脚勾脚尖,六封四闭、单鞭的深呼吸等等。

掌握太极拳的精髓,胸有太极;清楚动作要领与原则,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融会贯通,这是习拳的正确路径。


2017-2-7(周二)多云

昨晚11点睡,睡下就睡熟了。一觉到六点叫早。睡得高质量。最理想的睡眠状态。一是昨天没午睡;二是调整运动时间。看来既不能运动量大,也不能运动时间过长。道理都懂,只有实践了、体验了才真正明白。最难界定的是什么谓之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所以必须体验之后才明白。

在最舒服的状态打拳。打拳的要求很清晰,打起拳来得心应手。

如何打好太极拳,筛选出一些关键词:心静如止水,体松如烟灰;脚底有吸盘,腿上有弹簧;腰脊如车轴,上盘如垂柳;身上重心线,头部轻气球;出脚如下勾,发力如射箭;吸气如龟息,呼气丹田鼓;身有太极球,运动如抽丝。

这些自己总结提炼的原则,经过内化了的形象表述,使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准确、生动,具有画面感,让自己对照,反省,由熟记、内化到慢慢不用记、不用思考,达到忘的状态。

早晨起来打了一遍;上午在华光城广场打了一遍;下午回到家又打了两遍。严格按照要求,或者说已经心领神会。每打一遍都是舒舒服服的。

由于动作到位,越来越接近标准,常常又会觉得有新的肌肉群感到酸酸的,这就说明有进步。现在丹田特别觉得有充实感,内气在不断充盈。

今天,我把华光城书橱里的《人体解剖彩色图谱》一书带回家来,对我了解人体结构很有帮助。可以说我以前对自己太不了解了,谈何认识你自己。

这里举个例子,人的“脊柱”,腰椎、胸椎、颈椎,分别5、12、7节,共24节。正面看下粗上细,下面腰椎5节的长度大于颈椎7节。侧面看,呈S形。对拉时,将脊柱拉伸了。脊柱得到了运动。

有了这本工具书,对话自己的身体会更加科学,而不是想当然。


2017-6-7(周三)晴天;华漕学校初三讲座

清早五点起床,自然醒,一觉到天亮。本来有点担心,昨晚备作文讲座至11点,怕会兴奋、睡不好;另外昨天顿悟连连,练太极拳也有点多,会不会“过”呢?结果没有。这让我有点意外,当然也特别高兴。看来是否“过”这样一个小问题还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

当然也不能说什么都没有,其实还是有“过”的轻度疲劳感,眼睛有点累,晚上的梦有点多。只是不是噩梦,不会让人感觉特别累的梦。做过也就不会怎么记得的梦。要回忆似乎可以记起来,又有什么必要非要记住一个梦呢?这就不去强迫自己回忆,自然而然,反正就是一个梦而已。

清早起来缠丝劲。

一缠丝又有顿悟。

我脑海里出现水母的形象,这不是周身一家嘛。在水中一放一收,身体的整体运动,收放自如。我又想到海中的活的珊瑚,随着洋流,有节奏地舒展开来,随流而动、听其自然。太极拳的周身一家不正是如此吗!好一个整劲。

在缠丝劲时,是如何体现周身一家的呢?一开全开,手打开,胸打开,膝微开;一合全合,手相合、膝相合、肩相合、脚相合等等。膝关节有左右、上下的开合,好一个合劲。

在双手缠丝螺旋时,特别体会拧劲。手掌手指如同拧螺丝。这种感觉以前没有过。劲运动到末梢,这是功力的进步。

在虚实转换时,体会到腰裆劲。走后弧线。两胯的自然、交替的松沉。

一个缠丝劲,如同一个系统工程。其实可以简化为太极图。将静态的图动起来。

体会了缠丝劲,再打新架比赛套路,特别舒服。每一个动作都非常讲究。

顿悟:开放与专注

起势,特别讲究。看似双手一上一下,其实是开合启动,混沌转向清晰。太极生成阴阳两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一个金刚捣锥特别讲究。起势结束,重心的三次倒换,非常细微、精致。然后才有一转身、一提脚,一松右胯、斜上一大步。然后才有再转身、一上步、一举手提脚、一捶砸下。

懒扎衣,用到了小动作。腰的转动,三次,有一种大开大合,两次慢的蓄劲,为第三次发力蓄势。

六封四闭接单鞭。单鞭到第二个金刚捣锥,第一次体会到两手的合劲。主要是左手的变化,一合一顺,跟上右手的运劲线路,非常巧妙。韵味出来了。这是师傅的点拨。

我又有一个顿悟。欲……先……,有一个节拍,两拍、三拍、二二拍等。有节奏、有韵律。

顿悟需要精神的专注,顿悟需要心灵的开放,在心灵开放与精神专注中,顿悟连连,自以为有点所谓开悟了。


2017-6-9(周五)晴天;

五点自然醒,一觉到天明,睡得好。有点眼睛胀,轻微的。血压有点高,86/156,心跳65,吃了一颗药。随时做微调。了解自己,调整自己,很重要。

站桩,为了培根。呼吸自然最重要。为了拉伸脊柱,拉直腰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就是自觉。自然、自觉、自由,三“自”,这就是生命的顿悟。

缠丝功,为了润腰、活腰,以腰为轴,太极拳的精华之所在。其中蕴含着缠丝劲、腰裆劲、棚劲、手的拧劲、膝盖的合劲等。手的拧劲,包括手腕、手掌、手指,五指的用力顺序等等,这样越来越细致、具体。关注到末梢,用劲到末梢,这是一个进步。

三“不”,

不憋气,很重要。吸足、呼尽,两者之间的转换要有空间,自然而然。呼吸还有长短、快慢、缓急、轻重等等的讲究。

不用力,指的是去除僵力、蛮力。而不是松懈。这很难把握。比如,手不用力,其实是肩放松,肘下坠,腕要坐,手掌微合,手指自然伸直,自然松开,微微相合,这才是松而不懈。没有末梢的功力,那就松懈了。所以,这是非常微妙之处。

我们往往喜欢结果,其实过程就是结果,只是一个动态的点,这个点就是一个过程结果。只是不是终极的结果。有终极的结果吗?这是理论上的一个点,是不断趋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在过程,或者说过程中的结果。

太极拳的理目前还是经验型。比如,小龙说,我刚刚明白,“用骨头打拳”,这是经验型的总结,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什么呢?概念界定不清楚。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其实这样的话语是不具有可交流性的。

我的理解,“用意不用力”,什么不用力,肌肉是放松状态,不是紧张状态,这就是不用力。既然不用力,又是怎么行拳的,那就是“用骨头打拳”。问题是用骨头打拳如何理解。

其实还是要分一下,身体的下盘、中盘、上盘。下盘稳,中盘活,上盘柔。比如说柔而不飘,所谓身体飘,就是没有在周身一家的张力中。游离了“轴”,腰为轴、肩为轴、胯为轴等等。活而不乱,所谓乱就是“过”了,比如腰转过了,那也是妄动。该动时动,不该动时不妄动。比如,保持膝盖的稳定性,膝盖不能乱动。稳而不僵,所谓僵,就是看似稳定,但没有启动,对下一个动作的反应迟钝,这是僵死。既要稳定,又能保持在随时可以发动的这样一种状态。

下午梅陇中学的初三作文考前指导,讲稿修改好了,题目《中考作文的整体构思》。调整了一个标题,更加突出重点与要点,境界有所提升。本来有点散、一般化。三天时间三所学校三场讲座,每天有微调,每次进步一点点。

徐慧莲老师要我做的微报告也备好了。我自己觉得还可以。很简单,做什么、怎么做。关键是抓住根本与精髓。真的是大道至简。可是要找到并达到这个“简”不简单。


2017-7-29(周五)晴天;报36度

四点五十分醒了,起床。血压,高压154,吃了半颗药。

打太极拳。缠丝劲,与比赛套路结合锻炼。

缠丝劲,看似手在运动,其实主要是在锻炼腰裆劲。手是一个外显的标志,其实是由腰来带动的。手只是在身体两侧时,做一个放下与抬起的动作,同时有一个螺旋。

体会到这一点,即腰的转动带动手的运动,其实手没动。这就可以检验,整个身体是否具有整劲,是否周身一家。

当然,还有驴推磨这一层。这是手对腰起了引领的作用。帮助腰转动起来,关键在腰。手是起辅助作用。

带着这个体会来打拳,以腰为轴就体现出来了。这套拳就是在锻炼腰裆劲。腰裆劲出来了,棚劲自然不丢。

师傅教拳教的是手的动作,要是仅此为止,那学拳只是学了皮毛,真会贻笑大方。我也是学了三年之后刚刚体会到。这也是很多学拳者学得不伦不类的原因。浅尝辄止、自以为是,实在可惜。

有了今天的顿悟,再将以前的体会整合起来,就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具体丰富,越来越有味道。

网络教拳第一人谢明说的是对的,但他又等于什么都没说。是的,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他本来就是为自己打广告。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成功的。

缠丝劲,看似手动其实是腰裆带动。眼见为什么不实?不是不实,而是眼睛有时看到的是表象。透过现象进一步归因,“因”在腰裆。

同理,拳架的高低,高好还是低好呢?关键是一个度,要与自己的年龄、体能相适应。无非是腰裆劲锻炼的强度不同。高架自然轻松,强度小。低架自然会累,锻炼强度大。对自己而言,合适就好。这也是一个过程,可以有高架到低架,再回到高架。正如所谓大架到小架,圈子越来越小。全在内功、内劲。

缠丝劲,速度的快与慢,也是要有度。考量的标准是呼吸。随着呼吸的深长,速度应该是慢下来。单手与双手不同,双手的速度会更慢些,因为是两口气。

缠丝劲悟出了道道,再来体会站桩。站桩可高可低,关键是力沉脚底。呼吸不上胸。自然呼吸,气沉丹田。吸气时身体略起,呼气时突然下沉。

包括偏马步也可以再体会。道理跟站桩相似。

真理是简单的,认识真理的道路是漫长的、艰难的。天下事皆然。

记录自己的发现过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想起医学博士写的《疾痛的故事》,让烫伤的小女孩自己叙述来减轻她的痛苦。

打太极拳不能说不苦,记录的过程可以由苦变甜。

承受痛苦,享受痛苦,这种说法不一定能接受。为什么呢?贬义的痛苦很难与享受联系起来。

但是打太极拳不同,这种苦是自己的选择,是带有积极意味的。所以,选择受苦,承受受苦,以致到不觉得受苦,最终享受苦。选择受苦、享受受苦,这是修炼的一般路径。


2017-7-31(周一)晴天;有凉风;没吃药

四点五十分醒了,起床锻炼。缠丝功与比赛套路相间。打了三遍比赛套路。更熟练了,有进步。缠丝功得到师傅肯定之后,我更有信心了。因为只有动作准确,持之以恒的锻炼才有意义,不然只会南辕北辙。同时,缠丝功准确了,整个套路也会更加符合要求。所以,这是至关重要的肯定。

我们都说师傅领进门、修炼靠自身。什么意思呢?学会几个动作只是坚持自学的起点。如果有人把学会了动作作为终点,那就本末倒置了。在这之前我是连动作还没学会,没有达到要求,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锻炼。所以现在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觉得,小龙师傅教的拳,相对起点比较高。老架一路七十四式,要学会和掌握不容易,没有两三年很难说已经掌握了。我学了三年,初步掌握了动作要领,以后就可以慢慢自己锻炼。

比赛套路,一开始不适应,小动作比较多,以为自己学不会。经过努力与坚持,终于也学会了。现在只要认认真真坚持与强化就是了。

我觉得,学习一定要学会,一开始就没掌握,就无法自学。所以,学会是一个关节点。

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后面新的知识又来了,那就是一锅粥。尤其是数理化,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不扎实,后面就学不好。语文稍微好一点,不是那么严谨。其实道理也是一样,只是更隐蔽、更内在一些,不容易发现。前面的基础不扎实,后面的学习同样会更加困难。

套路与套路之间是可以迁移的。老架一路学了之后,对学新架有帮助。这次的比赛套路主要是新架的动作。学了新架打老架,会有更深的理解。所以现在打起老架来非常舒坦。

站桩、缠丝功是基本功。站桩,方法上知道了。缠丝功,有了顿悟之后,练习更有针对性。到底是高架还是低架,没什么可争的,自己去实践。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每个人的期待也不同,这是不能一刀切的。

比如,以我自己为例,我开始锻炼的时间比较晚,六十岁开始学拳,没有基本功,没有系统训练。学了七十四式之后,明显感觉到,有些动作做不出来,比如朴步、开大步做不出来。为什么呢?没有基本功。我自己压压腿,做朴步就轻松了。比如,横开一大步,做不出来,什么原因呢?没有腰裆劲。

我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从基本功着手。我在做缠丝功的时候,一开始架子比较高,现在慢慢调低一点,明显可以感觉到锻炼了腰裆劲。有了腰裆劲,再打拳,动作就容易到位了。

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想明白了,锻炼就自觉了。可以避免走弯路,也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论。至于高是多高、低是多低,可以去尝试与体验,只有亲力亲为才能解决的。

早晨锻炼之后量了血压,高压在145左右,我想今天就不吃药了。随时监控,能不吃药尽量不吃。相信自己的身体机能,锻炼与提高自己身体的调节能力。自信比他信更重要。


2017-8-12(周六)阵雨;体育公园

再正架一小段

五点五十分起床。吃了半颗药。去体育公园学拳。大眼包子排队,甘其食还差十来分钟,正好隔壁有薄饼,第一次买,五元一个,营养味道都不错。就是卫生有点不放心。

到了753车站,车正好来了,没耽搁。

小龙师傅路上堵车了,李炯先到,我第二个到。随后有吴校、罗冰、新来。今天人少,有的有事。

小班授课,听得特别仔细。第一小段很多细节,又得到纠正。不断减少误差。

太极刀动作基本知道了,只是练的太少,一周就这么几分钟,练了两三遍。

默念要领与原则

我对缠丝功的理解准确之后,对打好整套拳很有帮助。看似手动,其实腰脊在转动,一侧的胯在同步转动。重心在某一侧,这一边的胯关节在辅助转动。

为什么要先移重心后转腰,不移动重心,三个点就无法转动。看似转腰,实际是转腿、转胯,恰恰就是没运动腰脊。现在重点是腰脊的转动。这都是符合人的生理特点的。

每一次腰脊的转动都得死记硬背吗?不是的。其中是有规律的。以起势为例,手与腰胯是对称运动,手往前伸,有助于命门后凸;手往左,重心往右;手往右,重心往左;手再往左,重心再往右,不断的倒换。重心到哪边,就是松那一边的胯,这边的腿为实,另一边为虚。都是相对概念。

太极拳的关键词“八面支撑”

我联想到太极拳的关键词“八面支撑”。如何“支撑”,靠的是立身中正时的棚劲、对撑劲。

郝氏行拳强调八面支撑。“一站立即意识到身前身后各有一尺的放长,当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样再加上一个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则在八个头的中心,这是八面支撑的起源。”

“纵观太极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实都是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如:躯干上下的对向拔长:头顶项竖,松腰沉气;躯干前后的对向撑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撑长拔伸:肩沉肘坠,胯开膝屈。在意识调控下,逐渐产生传统上称谓掤劲的太极劲,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

棚劲中比较难的对撑劲,是气沉丹田与虚领顶劲,整个身子往下沉,唯有头部不能沉,要有顶劲。

前后的对撑劲,以起势为例,手往前伸,命门往后凸。棚劲不丢。

这就是提炼出来的原则,慢慢加以体会。


2017-8-13(周日)晴天;体育公园

与太仓拳友合练

五点半起床了。吃了半颗药。五点三刻出门。买了一个卷饼,昨天觉得味道可以。一个饼下去,很饱,锻炼结束都不觉得饿。

我在七宝中学站下车。公园转一圈,看看风景。站在吊桥上,我谓之小九寨沟的地方,不禁想起九寨沟地震,美景被破坏了。大自然造就了它,又不惜毁了它。

太仓拳友一来人气就足了。今天正了第一段。反复正了之后,动作更加到位了。

今天练了缠丝功,小龙师傅肯定了我的动作,我心里有数了,就这么练。缠丝功一达标,整个套路的基本功就过关了。腰脊没有旋转起来,整个动作就到不了位。

第一段以慢与柔为主,有三次金刚捣锥。第二段从青龙出水开始,速度加快,力度上去,两段正好刚与柔形成对比。

我请教了师傅雀地龙这个难点,知道了具体要点,心里有底了。双手握拳、交叉,然后拉开、下蹲,重心有两次倒换。这是第二段要正架的。

有些东西是一通皆通,事理都是相通的。

陈式太极刀正了两遍,动作掌握而已。没有地方练。只能每次去公园抓紧练一练。

一次参赛的意义,就是有目标,有节点,要求会更严,态度更认真,因此进步会更大。倒不是真的为比赛而比赛。

体会“八面支撑”

吸收一种提法,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刻、全面、具体。太极拳的宗旨,即总的要求:立身中正,周身一家;八面支撑,棚劲不丢。

这16个字,前面八个字是“形”的要求;后面八个字是“劲”的要求,来自身体内部。

我想这是天地自然的规律在身体中的发现。太极拳就是符合自然规律与人的身体结构特点。身体如同宇宙,在对立统一的运动中形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星球既有引力又有离心力。在引力与离心力之间形成张力。

太极拳的棚劲就是张力。就是“八面支撑”。这种张力不是一个平面,而是立体的、球状的。

原来不知棚劲为何物,现在有了“八面支撑”,就有了想象的空间。八面支撑是动态的平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合中有开,开中有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八面支撑”对身法的要求:以腰为轴,外弧内旋;沉肩坠肘,塌腰松胯。

这是整个骨架的要求,以脊柱行拳。人的躯干:脊柱,脊椎,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腰椎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旋转,可以弯曲。

这里涉及到人体最重要的关节,四肢上面的肩与胯,肘与膝,相对而言,手腕与脚踝在其次。

“八面支撑”对步法、手法的要求:如履薄冰,出脚如铲,偏马步;坐腕,劲到末梢,出拳如射箭等等。

光是一个“偏马步”,要求很具体: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胯塌腰,气沉丹田;实腿撑,虚腿蹬等等。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般要求与具体要求。前者是一般要求,后者是具体要求。


2017-8-17(周四)晴天

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太极拳过于神话,和怀疑太极拳的功效,这是看事情的两极。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与彻底否定这两者都有偏颇。

我体会,太极拳是一种文化。以修身、防身、养生为主。倡导不战而屈人之兵。

与进攻型的武术、散打相比,太极拳更加内敛,它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这是不同的策略,不同的境界。

太极拳也是属于“无用”的东西,“大用”只有你自己慢慢体会。

缠丝功:多少智慧不语中

静静地在动与不动之间,与自己的身体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可以高、可以低,可以快、可以慢。手动、腰动、心动?心是意动,腰是转动,手是被动。看似都在动,所处的位置不同,动因不同。

转动的是腰脊,还是胯?其实是一侧的胯关节与腰脊的组合转动。

这就需要移动重心到一侧,这就形成了虚与实。

缠丝功的智慧,就在似动非动、似静非静,开中有合、虚中有实,循环往复、不觉其烦。在单调中寓丰富,在平静中有波澜。持之以恒,日复一日,腰裆劲足矣!

腰裆劲,是人的根基,是人的底气,人的精气神从中而来。


2017-8-18(周五)晴天

陈庆州大师的“智慧之苦”

第一次认真拜读陈庆州大师的武学思想,如醍醐灌顶!尤其是“智慧之苦”的提法,让人脑洞大开。修身“七字诀”,很受启发。“尊古”两字分量很重。我会认真体会,体悟,践行的。

这是小龙师傅发文,关于陈庆州大师的介绍,我的三言两语的读后感。

2006年5月陈式太极拳成为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官方认定的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陈庆州,陈小旺等七人入选,陈庆州大师年龄最大,但他出名最晚,号称"隐士"。

他的陈式太极拳最具古风遗韵,由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推出的"中华武术展现工程"中,陈庆州大师的陈式太极独以"尊古"命名,尊古太极以最大限度保留原古韵味为宗旨。

陈庆州大师深得陈式太极真传,精于走化,武学造诣极高。

他的择徒标准归结起来为七字诀:"敬、尊、苦、思、恒、雅,守"。

太极拳修为:修身、练心;强调"苦练"、"深思"的“智慧之苦”。

“智慧”两字太重要,比如智慧的爱。智慧之苦,才能苦的有价值,对得起自己承受过的苦难。

结论:陈庆州的武学思想深深络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追求德艺双馨,人拳合一的完美和谐,他用跌宕起伏的武学经历诠释了“体用并重,勤学深思,化打一体”的拳学要义,同时折射出容闻重道,报效家国,放眼天下的浩然情怀。陈庆州的武学思想无疑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陈式太极殿堂的一扇门。


不受伤你就赢了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场重要的比赛。虽然没有太多功利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这里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尤其是小龙师傅的精心指导。

我说过,我65岁还能站到太极拳比赛的赛场上,这本身就是胜利。而且这是最高级别的太极拳赛事。我是参加六十岁以上的小组,这是最高年龄组别。这里竟然有两个“最高”。

“过犹不及”,这是我信奉的锻炼格言。尤其是上了年纪,与其“过”,还不如“不及”。不及还可以补上去,过了很难退回来。

所谓“过”,主要与身体透支呀、受伤等联系在一起的。身体不能透支,上了年纪了,锻炼身体为了什么,这是明摆着的。更不能受伤,受伤很难完全恢复,这又何必呢!

结论:牢记“过犹不及”,绝对不要“过”;不受伤你就赢了。

这不是太简单了,为什么有可能做不到呢?这是值得思索的。

现在的任务是:减少打拳时间,减少运动量,减少大体能等,这些都能做到的。

同时,多琢磨、多动脑,多感悟,多体会。多练基本功。

我想,这恰恰是“智慧之苦”的策略。以退为进、无为而治。

请务必记住:切记“过犹不及”,不受伤你就赢了。


2017-8-21(周一)晴天;

以意运动之意

出伏第一天,五点一刻自然醒,时间最合适。起床吃半颗药。开始打拳,缠丝功加比赛套路。非常好的锻炼组合。

缠丝功,练得越来越有味道。一上手就是一种享受。

体会“以意运动”,不能简单理解,我觉得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最好。意,不仅是在指挥躯体运动,也是在倾听躯体的需求,使身体以最合适、最舒适的姿态进行运动。这样理解以意运动,是否更加符合愿意呢?

意,是发出指令,有一种居上的感觉。意,是倾听,随后才是指令,与气与形融为一体。意、气、形合一的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倾听比指令更为重要。倾听是前提,倾听是亲和,倾听是走心,所以以意运动,看似指令,其实是倾听之后的有效反馈。需要谦卑、需要虔诚、需要温和。

由此悟到,对人谦卑、虔诚,理应对己始。

移重心与转腰

太极拳“以腰为轴”,是躯干带动肢体的运动,躯干的脊柱,脊柱中的腰脊是重中之重。腰脊的转动,不可能在马步的状态中进行。试想,腰椎、加两胯,三个点如何转动呢?必须是偏马步,这样就立足两个点,同时一主一次,腰脊为主胯为辅,这样才能转动。这就体现出了“以腰为轴”。

陈式太极拳主要是偏马步的道理就在这里。偏马步的变化,是通过移动重心,从身体的一侧到另一侧。这里有一个先后关系,这就是先移重心后转腰。

移与转,不能同时进行。移动时不转动,转动时不移动。一个是位移,一个是自转。

移重心是为转腰服务的。重心的移动,形成虚实的变化。

松胯也是为转腰服务的。逢转必沉。胯的松沉是腰脊水平转动的条件。

响刀之响

陈式太极刀的基础是陈式太极拳,其中一个难点是让刀抖出声响。只有在最后瞬间发力,才能发出声响。

陈式太极刀一共只有22个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刀抖不出声响,那就全功尽弃了。

通过师傅的教学与自己的体会,慢慢琢磨出了道道。关键是手腕在最后的发力,瞬间发力。

刀的运动轨迹与最后的定势是有区别的。

比如,腰斩白蛇,起初一直发不出声响。后来想明白了,如果直来直去的将刀劈出去,那是很难发出声响的,但是只要转一个弯,最后手腕发力,达到定势的要求,声音就抖出来了。这就需要训练。

太极刀我没怎么练,只是学会了动作。但是我始终在悟,同时加强基本功的锻炼,比如哑铃,锻炼臂力与手腕的力量。

这样训练行吗?如果能行,那真是靠悟中练,是一种“智慧之苦”,没有所谓的苦练、蛮练。


2017-8-23(周三)晴天

以打拳开始美好的一天

五点半自然醒。起床吃半颗药。以打拳开始美好的一天。想到起床就可以打拳,不再睡懒觉了。可见在我心目中,打拳是比睡懒觉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场身心的修行

一打拳,心宁静了,身体舒服了。身体与灵魂的对话开始了。身体在按照宇宙的节拍自然运行,灵魂在倾听身体的韵律,享受那种妙不可言的乐趣。身体在灵魂的关照下,有了生命的灵动与觉醒。

永远不要说我懂了

打太极拳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你可以说,我学会了一套拳、悟到了一些拳理,然而不是终结。永远不要说我懂了。

这正如周易,可以摩玩不已,又有谁敢说我懂了。你永远在接近它,又始终无法穷尽它,道理都是相通的。

三位一体

缠丝功、比赛套路、压腿三位一体。有静桩、有动桩、与基本功。

基本功很重要,韧带松了,动作就可以轻松做到位。经常压压腿。

缠丝功,相对是静桩,与套路比;与站桩比,又是动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比赛套路,是综合呈现。有变化,有神韵。就像学书法,不能只练笔画,不能只写一个“永”字。要有基本功,还要丰富多彩、形神兼备。一个字是相对静态的,字与字的组合,有一个动态的呼应与调整,书法才显出变化与灵动,有一种一气呵成之美。

松而不懈

如何理解?我的体会是肌肉放松,末梢不懈,即手指有拧劲,形成螺旋劲。i

外形走弧线,这是腰脊旋转的劲,身体肌肉自然放松。

内劲走螺旋,手指有拧劲,劲不能懈。

松与懈,都有松的意思,后者与心理、精神状态有关。

可以作这样的解释:肌肉是松弛的;精神是饱满的,内劲是不丢的,有张力的。


2017-8-24(周四)晴天

“智慧之苦”是一种怎样的苦

陈庆州认为打太极拳是一种“智慧之苦”,这话让人醍醐灌顶。“智慧之苦”是一种怎样的“苦”?

“智慧之苦”到底苦不苦?我想苦还是苦的,这是大家认为的苦,多流汗、少享受,这本身是苦的。

“智慧之苦”是自己愿意受的“苦”,自己自愿,再苦也不觉其苦。为什么会自愿呢?因为知道这是修身养性之必需。愿意受有意义之苦,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智慧之苦”是体验苦、描述苦,是有意义之苦。在描述、体验的过程中,将苦转化为甜。站桩、缠丝、套路不能说不苦,可是走路的时候觉得轻松,干活的时候不觉得累,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此时才知道“智慧之苦”是转化剂,由苦变甜。苦能够变甜,甜更是甜上加甜。

不知苦,焉知甜!

切记“过犹不及”

明知“过犹不及”,为什么还会“过”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训练不科学;一是急于求成;一是突发奇想等等。

所以,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自说自话,不要自以为是,尽量中规中矩、踏踏实实、循序渐进。

牢记:不受伤你就赢了。站在国际比赛的赛场上你就赢了。健康地活着你就赢了。

太极手不动,手动不太极

最有意思的是我自己体会到了的道理之后,才看到相关文章的论述,有的是自己体会到的,有的论述得还更仔细,看了有共鸣、有收获。今天看到太极网上的文章,谈的就是太极拳是腰动带动手动,手其实是不动的。强调手不动就是突出周身一家,看似手动,其实腰动。自己有了亲身体会,再看这篇文章就觉得特别亲切。

如果先看到这篇文章,没有自己的实践是很难学会的。实践、体悟、交流、学习,结合起来最好。


2017-8-26(周六)晴天;体育公园

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

这里有一个客观与主观的问题。很可能,客观上随着学习知识面扩大了、能力提高了,主观上自己的视野打开了、要求提高了,对自己的评价反而降低了。正如芝诺所言:已知的圆越大,接触到未知的面积越大,这就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的道理。

这里有意思的是,到底是客观重要,还是主观重要呢?这里也涉及到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的问题。

早上到体育公园,李炯、新来等先到了。师傅回老家了。我请教了李炯一些疑惑。让他看看我打的比赛套路、陈式太极刀,指出一些问题。自己也知道问题多多。真是越练越觉得自己问题越多。

不过没关系,这是进步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

关键是求准确、求稳定。动作不要忘,这是最低级的要求;动作不走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有时我们要求过高,结果连动作也忘记了,动作都走样了,这就是犯低级错误,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所以,还要补充一条:不犯低级错误,基本完成任务即可。

用尽全力与保存体力

打七十四式,一开始也觉得累,慢慢习惯了,不觉得累了。相对而言,打比赛套路比较累,发力动作为主。打陈式太极刀还更累,增加了器械。我的响刀抖不响,因此,每一次出刀似乎都在用尽全力,一分钟22个动作下来,就觉得气喘吁吁了。

陈式太极刀,如何保存体力。需要提高技能。其实每次发力用的都不是蛮力,而是手腕的抖劲,在最后的一个点上发力。

说说容易做做难,这个力是一个爆发力,瞬间发力,手腕转一个方向。

技能不过关只能用体力来弥补;体力不足只能靠技能来借力。只有体能与技能的结合,才能准确轻松完成动作。

“太极手要转,不转不太极”

上次体会了“太极手不动,手动不太极”,悟出了其中的滋味,以腰为轴,腰脊带动四肢运动。

那么手到底如何运动呢?我悟出来了,“太极手要转,不转不太极”。

太极拳的要求:外弧内旋。外形走弧线时,看似手动其实腰脊在转动。内劲走螺旋,手在自转,形成螺旋劲、缠丝劲。

公转时是腰脊在转动,手臂是被动。自转时手掌在旋转,手指有张力,棚劲不丢,形成螺旋劲、缠丝劲。

原来是这么个道理:打太极拳手臂不要随意摆动,靠腰脊带动;手掌棚劲不丢,在阴阳转换之间自转。

这就是汉语的难点与魅力之所在。手,指手臂,也可以指手掌。

现在明白了,手臂不要随意摆动;手掌需要螺旋转动。


2017-8-27(周日)晴天;体育公园

玩是一种好心态

六点不到自然醒。起床吃半颗药,准备一下就去公园。不赶路、不心急,不存在车开走了,早一班、晚一班车都无所谓,这样就很好。本来就是去玩。

753七宝中学站下车,可以逛公园,沿着湖边,有小岛、有水鸟,有绿树、有草坪,满目苍翠、心旷神怡。

来到亲水平台,李炯、新来、居冉已经到了。跟着李炯打了比赛套路,又复习了太极刀。打打拳、交流交流习拳心得,不亦乐乎。

让响刀响起来

响刀抖不响,就没有达到基本要求。我在体会每一次发力,如何让响刀响起来。

我以前是用刀刃砍,刀刃薄,阻力小,砍下去发不出声音。其实是用刀面推出去,阻力大,容易抖出声音。

有两个难点:风卷残花、白蛇吐信。我都是刀刃劈过去,而且有点过。怎么也发不出声音。

手不要过,手腕正好自然放平,手不是由上往下砍,而是平推出去,轻轻松松可以发出声响。

让响刀的每一次发力响起来;轻轻松松发力,以最小的力发出尽可能大的响声。

拧出阴阳,转出味道

上次体会了“太极手不动,手动不太极”,“太极手要转,不转不太极”。手臂不动,手掌转动。这个还不是一般的转,而是有一股拧劲。这一拧,拧出了太极味;这一拧,拧出了缠丝劲;这一拧,拧出了阴阳的变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这个拧,就是一种张力。这个拧,就是不懈之劲。带着拧劲,手掌的转动,使手指逐一旋转过来。开时由小指引领;合时由大拇指引领。

如何才能不懈,头,手,脚,缠丝功

太极生活化,走路

人体处处有阴阳,手,

为什么不站桩 

太极拳的生活化

太极拳的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太极,走路也可以练太极,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其实就是将一些太极拳的原则运用于走路中。

正如庄子所言,道无处不在。最极端的就是,道就在厕所里。

2017-8-29(周二)晴天

迎“刃”而解

太极刀如何抖响,这是一个难点。观太极刀,看似刀刃砍的动作,其实是一个刀面推的动作。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刀刃与刀面,阻力不同,阻力太小很难发声。二是砍与推,砍是蛮力,推有反作用力,有弹性。

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去实践,原来最难的发声的两个动作,风卷残花、白蛇吐信,轻而易举发出悦耳的声音。

这次太极刀的训练,没看我怎么练,却效果奇好,原因在何?用心练!然后付之实践!

松而不“懈”

打太极拳就是强调要放松。等你松下来了,再进一步强调松而不懈。这就难了,松已经不容易了,要在松的基础上还不能懈劲,这就难上难。

关键是何谓松、何谓懈?我的理解:体松、劲懈。这样理解就对了:身体放松劲不懈。

那么如何落实?以立身中正为例,既要气沉丹田,又要虚领顶劲。这样整个身体做到松而不懈。

手与脚如何做到松而不懈呢?以手为例,肩要松,手臂肌肉要松,手掌手指做到舒指坐腕。手指舒展开来,手腕竖立起来,也就是棚劲不丢。

腿脚也是如此。胯松,腿部肌肉放松,脚趾轻轻抓地,涌泉穴空,棚劲不丢。脚踝要有听劲。

再以缠丝劲为例,以腰为轴,手臂被带动,手腕在转动,手指被带动,手上的棚劲不丢,这就是松而不懈的具体运用与落实。

打太极拳于我的意义

何谓修身养性?如何实现修身养性?

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唤起生命的觉醒,打探身体的极限,打磨人生的韧劲,增添生活的质感!


打太极拳于我的意义

不用说是修身养性。问题是如何修身养性了?

打太极拳于我的意义:唤起生命的觉醒;打探身体的极限;拓宽人生的疆域;增添生活的趣味。

我缠丝故我在。以打太极拳开始新的一天,享受今天我活着。不仅是肉体生命,更是精神生命。思索生命的意义。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打太极拳等于给自己做体检,哪里有什么不舒服,清清楚楚。从积极的方面,身体的潜能的开掘,不设底线。

打太极拳了悟人生,举一反三。你的人生疆域是你自己开辟的,坚持打太极拳,让你在生命中遇见最好的自己。

打太极拳让生活更丰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太极拳,退休生活会无所事事。有太极拳陪伴,精神抖擞、神清气爽,不亦乐乎!


2017-8-30(周三)晴天

握紧刀把、松紧自如

早晨起来,缠丝功、比赛套路。试试响刀的发力,我的体会是,除了昨天说的推与刀面,手腕上要有点讲究,一是握紧刀把,不然没有抖劲;二是松紧自如,手腕不是僵硬的,要有弹性。这样,响刀就能响起来。

响刀三要素:以刀面增大阻力;以推产生反坐力;保持腕劲,松紧有度。

在此基础上,最后来一个瞬间发力。响刀必响无疑!

正确的方法比认真的态度更重要

按照响刀三要素,可以轻松让刀发出声响,屡试不爽。

这使我想到,我们常常强调做事态度要认真,其实方法不对,态度再认真也无济于事。

我们说,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方向错了,速度越快离开目标越远。

看来,认真的态度应该包括正确的方法才对。

貌似认真不等于认真。真正的认真是用心。包括确定可行的目标,找到合适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

看似训练陈式太极单刀,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天下事皆然。


2017-8-31(周四)阴天,24-27度

什么是“认真的态度”

不仅仅是自认为“我很认真、我很刻苦”,这只是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内容。所以不是两张皮,而是一回事。就是说认真的态度必须包含具体内容。

什么是具体内容呢?比如,我在认真打拳,就说陈式太极刀,如何让响刀响起来的具体方法,并且借助这些方法让响刀响起来,这才是真认真。

把认真的态度从正确的方法中剥离出来,并且成为做不好事情的借口,这是本末倒置,可笑之极。

经常听到说,我是认真的,只是能力有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类的,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或者说厚着脸皮争一杯羹。

什么是认真的态度?就是走心于一件事,找到完成一件事情的路径,并且把事情做好,这才是认真的态度。

所以,认真的态度是更为本质的东西。事情没做好,千万别说自己是认真的。

由此看来,认为“我很认真”只能说是有认真的愿望而已,离开“认真的态度”尚有距离。

腰转、肩转、腕转

打太极拳手不妄动,去除蛮力、拙力、僵力。打太极拳靠的是转动,腰转、肩转、腕转;胯转、踝转。

转动的特点是有一个圆心,围绕圆心的旋转。腰脊转动,带动四肢,腰脊是圆心。肩关节转动,带动手臂旋转,肩关节是圆心。腕关节转动,带动手掌手指的旋转,腕关节是圆心。

在旋转中,转出缠丝劲。

疑问:腰脊与两胯关节,在旋转中的关系?

攻克难点

比赛套路的最后一串动作,腰拦肘、顺拦肘等发力动作,一直没做好。

重心在左脚,周身一家,靠腰旋转发力,脚步不要太大,左脚跟步要快,左脚是一个挫地的动作。

把重心略微放低一点,动作就更加协调。难点迎刃而解。

都是技术活。技能靠训练。我感觉像样多了。

这个动作学了三年。

打太极拳是一场自我修行

修行是内在的东西,离开了自我是无法完成的。老师教、师傅传授,仅仅是为了促进个体的自我修行。所以才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

修行路寂寞而又漫长;修行路充实而又单纯。        

相关文章

  • 番茄的2017年书单

    2017-1 《摆渡人》克莱儿·迈克福尔 2017年1月10日 20...

  • 2017-1

    2017-1-1(周日)阴天 一站就来劲 卯时即起,这是一个好兆头。清晨4点56分自然醒。我提醒自己正是锻炼的好时...

  • 2017-1

    余生这么短,让自己过的快乐一点。 同事余小姚,大龄单身女青年,母胎单身,28岁。 余小姚说她最近有...

  • 2017-1

    今天算下欠款加上信用卡几乎是2017基本都是还债的节奏了,而且非常的紧迫,并且感觉自己已经在朋友面前毫无信...

  • 【上嵌学员活动】当我谈跑步时,谈些什么... ...

    --上嵌学员活动 -2017-1 -- 一、主题讲座分享 《当我谈跑步时,谈些什么 ......》 我的跑步经历 ...

  • 婧·记-《苏格拉底的申辩》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副标题: 修订版 译者: 吴飞 出版年: 2017-1 定价: ...

  • 随笔 2017-1

    隨笔 风微 = 9月2日 14:48 读侄女绍(学)芬诗 (一) 朝暮蝉蛙呜, 飞逝三十春。 乡思念难舍, 狮山牯...

  • 烘培2017-1

    2017第一次烘培作品--田园风味披萨

  • 备忘 2017-1

    [1] JMeter

  • 生如夏花-2017-1

    从2015年开始,每年夏天,在花儿开的正好的时节,都会有一组名为“生如夏花”的作品诞生,这个夏天也不例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ha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