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霾的冬日格外冷。正要扎进写字楼,却被围在楼门口的一堆人挡了去路。两名警察同志正在招呼大家扫码注册小程序。小程序主要是进行防诈骗宣传,还会及时进行防诈预警。两名警察同志一边指引大家注册,一边进行介绍。
防诈宣传进写字楼,意义重大。每个写字楼中,都有大量“工具人”。他们大多刚刚毕业,近乎一张白纸。微薄的薪水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这注定是一场极不对等的博弈,犯罪分子利用他们的无知,轻而易举骗取他们的自由。
女孩小Y是个会计,毕业后的规划是考个注册会计师证书。她在被带走时,还在看CPA教材。小Y是个不善言辞的傻白甜,这不是一个加分的社会属性,却幸运的挽救了她。
财务岗位是个敏感岗位,捕与不捕,诉与不诉皆在可与不可之间。小Y在公司做的时间也不算短,有小半年,但自带呆萌属性的她除了部门几个同事,公司其他的人名都叫不上来几个。公安几个问题下来,什么答案也没得到,只有一双迷茫的大眼睛。阅人无数的老刑警叹了口气,对同伴说:“这个不用问了,她是真不知道。”
小Y是幸运的,她幸运的什么也不知道,更幸运的碰上了一个好警察和好检察官。
更多的人没有这么幸运。
代理S女士的案件之前,我一直没有亲眼目睹,一个母亲究竟可以为了孩子憔悴到何种程度。极度消瘦使颧骨高高凸起,与深度下凹的眼窝形成强烈反差。每次见她,眼圈都要更黑一点,是长期失眠所致,盛满了自责、愧疚、愤懑与忧伤。
S女士难以释怀,如果当初能帮孩子的工作把把关,她的孩子也许就不会被夺走。
S女士的孩子同样也是个会计。公司从客户处吸收资金,她的孩子负责转账。老板说公司在搞新能源项目,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就是在诈骗,集资诈骗。
S女士的孩子比女孩小Y还要单纯。他打工的公司被公安贴了封条后,远在外地的老板还在对他发号施令,骗他说一切都正在解决,并让他把公司的电脑寄到总公司,理由是为了尽快对账兑付。
S女士的孩子是全案最后一个被抓的。S女士经常不受控制的一遍又一遍喃喃:“要是不寄这些电脑,公安根本不会去抓他。他怎么就这么傻呢?公司都被贴封条了还这么听老板的话?”
“工具人”不仅是犯罪分子的工具,也是司法政策的“工具”。
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电信诈骗的核心成员是很难抓到的。他们隐藏于看不见的电波中,躲避在层层伪装的IP地址后,转移至千山万水的异国他乡。
司法打击政策也不得不作出相应调整,以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高的收益。而工具人就是这个“代价”。
近期轰轰烈烈的“断卡”行动,就是这样的内在逻辑。核心犯罪分子太狡猾,投入大量司法资源也不一定有成效,那就转向这些工具人吧。你行骗,总要有个“壳”。好,倒卖公司营业执照的抓起来。你骗来的钱总要洗白吧。好,买卖银行卡的,各种套现的抓起来。
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可能是涉嫌犯罪的,真的不是那么好判断。我在下定决心做律师之前,也犹豫过很多份工作。现在想起来,脊背发凉,辩护人与被告人的界限经常在梦中模糊。与一个要好的律师朋友谈及此感,他一拍大腿:“谁说不是呢!我上一份工作就是非吸啊!当时是真没想这么多,还好及时转了行!”我俩还是懂法的人,更何况缺乏法律知识的人呢?
自然犯与法定犯的界限越发模糊,早已不是那个一心向善就能避开犯罪的年代。恰恰相反,越是老实善良单纯的人,越有可能成为“工具人”。
不能站在专业刑事司法从业人员的认知角度,来判断工具人的“是否明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枪口能抬高一公分,就请抬高一公分。
希望所有的工具人,今后的人生路,不被他人再割韭菜,只做自己的主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