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记录以来,更多的是写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为什么记录它,是我想找到我和孩子谈话,引导的路径。回顾自己这样做,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很重要,都说观念影响行动,那我很想知道自己在信奉什么样的观念。
面对孩子写作业时,不停的问我,这个对吗?想要让我直接告诉她答案。我的回答是,咱们写作业时不讨论,写完妈妈跟你一起对不会的部分重新进行巩固学习。如果,我在写作业的时候进行解答,那她会养成一遇到问题就问妈妈的习惯,逃避思考,下次考试遇到问题更会无从下手。形成思考上的懒惰,这是最要命的。那我坚持的观念就是“培养独立的思考力,养成专注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才是真的在帮她。
记录以来,一直坚持日更一千字,当时制定这个目标,是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刚开始写的慢,能花一个多小时。而且还能写着写着,睡着了。现在当然还是有这些情况,开始慢,是因为要思考,揣摩,这样写,准确吗?合适吗?上下文读者能联系起来吗?语句是否通顺?有时候自己写着写着就不知所云了,跑偏了,没了重点。这个过程是飘忽不定的,自己也不晓得这样写下去会发生什么。
坚持一个月,我想总得总结记录下吧,去了解自己的能力,文字这东西,到底自己差在哪,接下来如何提升。首先,我在文章的架构上还很弱,缺少布局,写着写着容易跑题。第二,自己的思想缺乏深度,读者读来索然无味,至少我自己很少去重读自己的东西。第三,如何实现价值。在读到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时,里面将写作比喻为挖宝藏,好作品就在那,不是你主观去假想的,而是需要用工具,一点点的小心翼翼的挖掘出来,你的写作是还原这个作品。他还提到写作务必真实,因为真的东西才能打动人。我笃信这两条,自己不太喜欢玩弄文字,矫揉造作,觉得那都是在掩盖真理,传递虚假。读者可能当时觉得好看,好玩,但读完以后很快就忘了,没能在她(他)的思想里烙上印记,那对她(他)来说没有一丁点意义,因为不会带来行动上的改变。有时候看别人的文字,总会反问自己,为什么写不出这样通俗易懂又意义深刻的文字。现在,更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着急,每日千字文,这个字数的要求是否有点功利?为了追求字数,而忽略了沉淀。
接下来,我决定放弃字数的要求,但发掘一个点,将一刻不停的挖到底。平时多读,多练,多观察,复盘自己的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