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6年7月,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父亲去世后,不久,袁了凡家里来了一位高人。此人自称“孔先生”,满脸络腮胡子,据他说自己精通易经,能预测未来,当夜,他留宿在袁了凡家。
老者问袁了凡的母亲:“你想让孩子以后学医吧?”母亲回答:“是的,他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是医生,我想让孩子也当一名医生。”
老者接着说:“这个孩子有当官的命,所以将来一定不会做医生。”母亲很惊讶,但老者接下来的话更让她吃惊的说不出话来。
老者告诉袁了凡的母亲:“袁了凡将来会考中县考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中第九名。”甚至还算出袁了凡年纪轻轻就会当官,然后成家,但是一生没有孩子,直到53岁离世。
母亲和了凡都对“孔先生”的话半信半疑。
但随后将近二十年间,袁了凡的人生轨迹果真如高人“孔先生”所说的那样。县考、府考、提学都在当初老者说的那个时间考中了,并且自己成婚后,确实一直没有孩子。
仿佛他的人生轨迹早已被上天设定好了,袁了凡也打算认命了。
1569年,36岁的袁了凡去南京赴任,途中听说栖霞寺中有位知名的云谷禅师,于是,了凡决定去拜访。
了凡向禅师诉说了自己的“命运”,并告诉禅师,自从那位高人走了以后,多年来他就是按照老者的预言走到了今天,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大概往后也会一直那样活下去了。
听到这些话,禅师勃然大怒,训斥道:“你年纪轻轻,竟然如此愚钝!”
禅师接着对了凡说:“每一个平常人,生来都背负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人世间存在着因果法则,一个极其善良的人,心存善念、行善事,命运就一定会朝着你想象的方向发展。”
了凡听到禅师的话,幡然醒悟。
回到家中,他告诉妻子,从今往后,无论多小的事情,他都会心存善念,还和妻子制订了《功过格》,将每天的善行都记录下来,以示监督。并且立下誓言,此后要做够三千件善事。
心存善念,更要践行善事,这是袁了凡和妻子一直坚持做的事情。
在做宝坻县令时,袁了凡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是宝坻建县以来最受人尊重的县令。她的妻子也同样非常善良,冬天的时候,就将自己家的丝绵卖掉,换来棉花,做成棉衣,施舍给那些穷苦人。她不会写字,就用笔画圈,帮助了凡记录做过的善事。
不到三年,三千件善事就积满了,后来,了凡又许下了要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
1570年,袁了凡参加浙江省秋闱,考中了第一名。袁了凡想起来,自从决定坚持践行处处行善这一信念以来,当初那个高人曾说过的很多预言,竟然都没有应验。
高人说他会考中第三名,结果他考了第一名;高人说他无后,结果他有了儿子;高人说他只能活到53岁,结果他一直活到了74岁。
袁了凡一生创作了很多著作,内容涉及农业、水利、医学、音乐、几何、军事和佛学到等,《了凡四训》本来是他写给儿子的训子书,但其中的哲学思想却深深影响到了很多人。
明朝末年,国家衰败,江南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一些士绅为了教化民众,印刻了很多善书,《了凡四训》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起到了深远影响,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
除了著书立说,他还善用军事谋略,在平壤战役时,奋勇杀敌,数次击退日军。
在那个年代,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只要一心向善,坚持下去,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而处处行善这一观念直到今天,依然影响深远,心存善念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时至今日,在日本和韩国、东南亚等地的宗教界,袁了凡仍然享有极高的声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