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按照这样的方式理解英雄主义的话 佛陀也是一位英雄主义者。虽然英雄主义 和 佛陀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毕竟现在流行的佛系 。佛陀的英雄主义在于 认清了人间疾苦 人性阴暗面 之后依然选择 普度众生。
佛法中有一个很著名的三重境界论: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们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讲一个人 一开始是单纯的 质朴的,所以看什么是什么,然后会到比较焦躁 半桶水状态 看什么都不是什么,最后到看山还是山 接受了生活的“本质”即步入成熟状态了。 然似乎上面的说法仅仅 是解读者的一厢情愿 ,而又因为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才被广泛使用和认可。从佛法来的 为何与佛陀的真正实践经历 出现如此大相径庭的结果呢?
试着从 这个论断着手 来看看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首先 “看山是山阶段” 是一样的大概跟小孩子饿了吃 困了睡 本性如此,“看山不是山也是一样的状态”,可能表现出来的是 领导说是这样 ,你觉得不是,书本说是这样 现实不是 无非就是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你开始怀疑以前所接受的 三观。重要的区别在于 “看山还是山”的阶段 ,产生区别的根源在于 在第二个阶段 之后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造就了最后虽然状态看似都一样 实则是云泥之别。第一种 既然所相信的 被现实撕的粉碎 也许这就是现实的真相 接受吧 。第二种 小时候看的山 是怎么美好的 现在的山不美好了 原因是什么,山应该是美好的,不美好只是暂时性 不是本质,我们要改变它 还原本真。由于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看山还是山的阶段能看到 两种不一样的状态。常见的表现形式是 一个坐在街边 树下的 邋遢老者 也能说出很多颇具智慧的具有佛性的言论,或者一个在聚光灯下 同样信仰佛教的 企业家例如稻盛和夫 截然不同的结果。
他们都是同样的虔诚 的佛教信仰者么?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常说 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 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佛陀说了什么 到现在已经理不清了 几千年来 多少佛门弟子 以佛陀名义诉说着自己观点 到如今如何分别真伪 无从得知。然佛陀做了什么 到目前为此 大家都还是有共识的。佛陀做了什么,佛陀原来是印度的 悉达多王子 本可以在父亲的创造的美好世界 享受人生的王子,在了解人间疾苦之后 决定要弄清楚原因 并且找到救赎众生的法门,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顿悟 并且开启了普度众生之旅。那么从佛陀做了什么这个角度 ,显然稻盛和夫式的修行 和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 更贴近佛陀的本旨教义。那现在流行的“佛系”一族 跟佛又有何关系?
如果非要让佛陀做一个选择 是佛系还是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我想会是后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