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产阶层的消失与救赎
日本趋势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直指目前日本乃至全球普遍的发展趋势:代表社会富裕与安定的中产阶级,如今正在快速消失,其中大部分向下沉沦为中下层阶级,这将直接导致各国从倒U型社会转变为M型社会,人口分布已经分别在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两极各出现一个高峰的阶层,“中产阶级社会”正在逐步走向崩溃。这位日本趋势大师最近说的一句话,更是刺痛了很多人的心,“你别再以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还会回来,你可能已经正在从中产阶级沦落到‘下流社会’而不自知…..”
2018年,“头部效应”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推送的文章中,它反映了各种社会资源更在加速不均衡化配置,越来越向“头部”汇集。中国社会财富也处在同一变化趋势当中,“焦虑”越来越萦绕在人们心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8小时之内求生存、8小时之外求发展”。残酷的现实让人不得不生出“胆子越大的,越敢借钱的,借钱越多的越富有”的看法。核心原因就是,财富和收入之间的离散度在加大,劳动形成的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资产创造的财富增长,“人挣钱”远远赶不上“钱生钱”。
但话说回来,本来中产阶层可以动用的钱就很有限,可我们拿这个有限的资源做了什么呢? P2P、邮币卡、3M、炒外汇原油期货。。。。。凡此种种,我们发现,并不是骗术太高明,而是我们缺乏最基本的知悉金钱价值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理财的智慧。大家对智商、情商很了解,对财商却知之甚少,对金钱缺乏基本的认知。大家回忆下,“你好好学习,挣钱是大人的事!”这句话大家小时候听到过没有?好好用钱,而不是被金钱控制,看起来不是一项技能,却是一门人生智慧。画外音,有人说,法商也很重要啊,我也缺,依我看来,你不缺,保险销售员缺,因为他们需要卖保险,哈哈,此处不过多阐述,以后会专门分析。
投资理财,人性比方法重要一万倍。很多时候,我们的投资效果不理想,与我们对投资的不合理幻想有很大关系。很多人希望在很短的时间里,频繁操作,妄想获得好几倍以上的回报,最后换来的,结果往往是本金的亏损。我们总是在错的时间进出资本市场,好的时候不进,坏的时候瞎进。华尔街有一句名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发展,在乐观中消失。”从业以来,我总结一下进场出场的准则,大家看看说的对不对:每个人都想进场的时候,就是出场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急着出场时,就是进场时机。在资本市场,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父,最近研究了一下朱啸虎,发现这位才是VC江湖里的“师父”,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他投资小黄车OFO的案子。
资本市场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也造就了投资的艺术性。最近热播的《十年二十人》,吴晓波对话柳传志,谈到98、99年就开始做风险投资的联想,当初为什么遗憾错过投资BAT?柳传志说,当初我们靠卖电脑才挣来的3500万美元,不可能投资BAT这种看不太清楚的企业。大家对这事怎么看?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视频,会对大家有启发的。2004年兴起的银行理财,虽然唤醒了大家的理财意识,让很多人发现,我的钱也能挣钱了,却存在刚性兑付的弊病,让大家养成了不该有的投资“保本保息”的幻想和习惯。我在原来单位时,很多人上来第一句话就是“保本保息吗?”,让我也很无语。不过,理念也是慢慢扭转的,大家都需要时间。说真话,如果你现在还有这种想法,我觉得你根本不适合投资理财,你适合骗子,骗子会给你“保本保息”的承诺。现在时代变了,资管新规都出来了,监管趋严情况下,嘿,大哥,快醒醒吧!培养风险意识,正确认识收益,才是正道。
中国人不懂得反思,在股市中反映得淋漓尽致,行情起来时,拥有万丈热情冲入股市,一旦下跌亏损,就闭上眼睛不看股市了。我在给客户做风险测评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股龄虚胖”:很多人2007年10月16日股市6124高点前几个月开始炒股,暴跌后就再也不管了,再次开始炒股就跑到了2015年的3、4月份,又一个高点的前期。按照银行风险测评的标准,客户应该至少有六七年股票投资经验了,可在我看来,算半年股票经验都有点过分。其实,在这两次大涨大跌期间,如果我们没有远离股市,一直在其中摸爬滚打学习,我相信,大家对资本市场的认知肯定比现在要深刻得多。其实,投资基金也是,亏损了盈利了都总结一下原因,要对股票、基金有一定耐心,长期持有,我相信大家都能嗅到投资这朵时间玫瑰的芬芳。 连续写两篇文章了,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议题,欢迎大家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