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无缺的父母如同海市蜃楼里的幻景。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理想的儿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位父母都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尽最大努力去教养孩子。无论是单亲父母,还是计划建立家庭或刚刚成家的年轻人;无论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还是为人祖父母,或是幼教界人士;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最优秀的父母,而且大多数人的确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心。当我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时,肯定不是由于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缺少觉醒。
没有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所以我们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他们早早就开始接触最本质的自我开始体会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只忠于自我角色,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努力把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孩子区分开来,我们绝对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拥有物,要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勉强地塑造他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我们往往不能满足,相反,偏向于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总是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总把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教给孩子,没有仔细思考过教养孩子的方法,没有判断与筛选过什么方法有效和无效,然后达成一致的意见,我们甚至没有检验过我们的教养方法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和改变。
很少有人愿意去反省自己是否觉醒,正好相反,许多人都心怀抵触,就出现过度的宠爱、过度的关注、过度的医疗护理……而这一切导致了孩子的不快乐。是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身的情感延续到孩子身上;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没有达成的期望、没有实现地梦想传递给孩子。
要想摆脱抵触心理,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法,我们必须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在不觉醒状态下是怎样处理事情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控制孩子,用僵化的、固步自封的思想教养着孩子,将自己的自负感强加给孩子。
教养孩子的历程不应是家长“对”孩子的模式,而应是家长“同”孩子的模式,孩子会引领我们发现自己的本真,会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从而促使我们学习与成长。如何学会觉醒的教养之道?就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建设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学习,而不能只靠临时抱佛脚式的读书或学一些头痛医头的具体技巧。觉醒的方法包含着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是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建设中传递出来的。当然,要想真的用这种方法教养孩子,家长本人必须做到全心投入;因为只有家长主动开发自己的觉醒意识,孩子才能在互动中发生转变。
要想觉醒地教养孩子,在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敏锐地观察自身的行为,敏锐地觉察自己深层的不觉醒,觉醒的生活是一个不断行进的过程。我们需要放下为人父母的架子,放弃“应该怎样”的想法,努力重塑自己以适应孩子的需求。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事事征得认同,他们要么格外渴望获得我们的认同,要么事事依赖于我们的认同。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意识到,他们作为一个人理应受到赞扬,而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往往只是认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认可他们本人。所以我们要接纳孩子,重塑自己以回应他们的需求,放下为人父母的架子,变成一个适应孩子需求的父亲或母亲,而不是去控制、支配他们,利用孩子医治自己过去的创伤,也就不会带着自负感教养孩子;就不会把自己塑造得无所不能;就不会在孩子身上附加我们的设想与干预;而是有能力尊重孩子独特的成长旅程,引导他们培养自己内在的心声;使他们营造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强化,成为一种健康而互相独立的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要先接纳自己,只有我们全面接纳最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纳孩子,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随时随刻接纳孩子的本真时,就会得到一种释然的感觉,内心也会变得宽阔,就会同孩子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我们谁也不愿意被人当成不称职的家长,自负感需要我们在人前做一个优秀的家长。一旦我们感到自己不够完美、达不到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感到焦虑,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掉价”了,接着,我们就会表现得非常情绪化。在生活中源于自负态度的反应特别多:讲大道理:“如果我是你……”;发表意见:“要是你问我的话……”;做出判断:“我喜欢……”或“我不喜欢……”;发出命令:“不要难过。”“不需哭。”“不要害怕。”;施加控制:“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会……”或“我不能接受你这个样子。”等等。我们的自负感可能会在一瞬间被激发,甚至来不及反应就已经深陷其中,尤其是当我们在约束孩子的时候。如果我们处在焦躁、挫败、疲乏的状态下,就很有可能把管教孩子的事情弄糟。消灭为人父母的自负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如果父母放下抵触情绪与主观臆断,平和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不会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孩子就会学着如何对待他们的生活,当孩子总是看见我们对现实消极反应或焦虑不安,他们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被焦虑缠绕;当他们看见我们对事物妄加判断、乱贴标签,他们也会亦步亦趋。反之,如果孩子看见我们顺其自然,心态平和,他们在生活中也会从容自若,建立起对生活的信任,,并在此基础上优雅平易地应对世事,这就等于教给孩子从一切现实事物中汲取智慧,不必将生命中的某些事视为“好”或“坏”。他们就会懂得生活是要去体验的,而不是用来逃避的。
如果我们自己的井里空空如也,怎么能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水源呢?如果我们自己得不到充实满足,将会利用孩子来填补空虚。我们会无意识地教导他们如何与我们未曾解决的恐惧、我们对空虚的抵触以及我们忘却的谎言相处。
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不觉醒;孩子的乖戾行为往往源自他们内心的呐喊:“请帮帮我吧!”;孩子表现不好的根源在于他们内心无法疏解的情绪;情绪逆反意味着孩子处于抗拒的状态之中。
在孩子幼儿期是播撒包容之心的好时机;在孩子学龄期我们要从主角变为配角,给予孩子陪伴,帮助他们缓解苦闷、坚定希望,但不干涉或修正他们的生活;在初中阶段,我们要少一些专断,多一些宽容和蔼,成为孩子左右不离的伙伴;高中阶段我们要无条件的接纳、倾听、理解孩子。
我们父母觉醒,就不会让孩子去修补我们自身的缺损,我们应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将每一分钟都献给孩子。我们父母觉醒就不会期望孩子获得多大成就,但愿孩子们善于学习;就不会期望他们盲目跟从我们,但愿孩子们征询我们的意见;就不会期望他们成为大明星,但愿孩子们掌握保持本真的艺术;就不会期望他们跟随我们的愿景,但愿孩子们创造自己得蓝图;就不会期望他们获得成功,但愿孩子们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就不会期望他们一定找到方向,但愿孩子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就不会期望他们做我们的傀儡,但愿孩子们成为我们的精神伙伴;就不会期望他们不经历任何痛苦,但愿孩子们找到完善自我的途径;就不会期望他们不遭遇任何失败,但愿孩子们有勇气重头再来;就不会期望他们永不伤害别人,但愿孩子们感悟慈悲,求得原谅;就会专注过程,不问结果。
愿我们都能成为觉醒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