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面向社会,不但要啃死书本,还要读活的书本;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读书结合游历。一切知识都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
400年前 《徐霞客游记》可算我国古代的地学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地形地貌、岩溶、江河源流、水文变化、地热、气象、物产、政区、交通、地名等方面。
《徐霞客游记》的可贵,还在于它是实地调查的真实记录。霞客调查的对象遍及各行各业,有樵夫、牧童、农民、商人、行脚僧、旅客等等。亲闻还必亲见,有的内容虽听别人介绍了,但未亲见,仍不放心,必加注说明。游记中根据自己落实的程度,用“即”、“疑”、“闻”等字严格区分哪些系亲自游过;哪些是过而未登,缺乏研究;哪些是闻而未至,只听说过。没有到的则注明“惜未至”,从不以假乱真。 霞客对各种地记及前代地理著作十分重视,但又不轻信文献资料。他随身携带明一统志,又沿途广泛搜访地记、方志,将实地观察和文献记录认真核对,订正了文献记录中不少错误。霞客有着精确的数量观念,也十分注意量的记录,道路远近,洞穴大小,都经过他实测,详记具体数字。这些情况说明:徐霞客游记的记录翔实可靠,准确具体,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二十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在明亡前夕社会大动荡的岁月,举步遐征,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耳闻目睹,使他了解到国史、邸报不可能反映的社会底层的生活情状。霞客对朝政不满,以及他对社会底层群众的同情,使他有可能把当时的社会实际忠实地记录下来。因此,徐霞客游记也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是后人认识明末社会情况的最直接的信史,它的丰富而可靠的内容应该受到史学家的重视。《徐霞客游记》犹如一幅明末风俗画的长卷,从东往西,展现了从江南水乡到西南边疆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生动真实,绚丽多彩。它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明末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状况,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情况、风俗习惯、民族语言等,明末的政治状况,从统治阶级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南方农民起义的情况,宗教发展,文物遗迹分布等等。
100年前,1917年暑假,毛泽东打算去作一次长途修学旅行,得到了方维夏老师的首肯。行前,方先生还特地向毛泽东交待了旅行须注意的事项,并和他一起确定了旅行的线路,然后亲笔给沿途各县的劝学所、教育会写了介绍信。7月中旬,毛泽东邀友人萧子升和同学萧蔚然一道,换上草鞋,踏上了“游学”的旅途。他们分文未带,只带有一把雨伞和一个装有换洗衣服、洗漱用品及笔墨盒的布包。
这次游学,历时一个多月,途经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县城乡,步行一千余里,是毛泽东早期学习生活中一次极具意义的活动。它使毛泽东深入广泛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现实情况,在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在革命运动中,大兴调查之风,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运考察报告,建立党的报告制度。讲究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反对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等观点深入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