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春节随想

春节随想

作者: 遇见苏小州 | 来源:发表于2016-02-26 03:40 被阅读81次

    春节随想,那就是随便想一想,也是随时想一想,更是随性想一想。总之,很多想法,都是偶感有发,大多是碎片化的,没有个正儿八经的。

    每一年春节,情感总是跟过山车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感性的因素仿佛声波一样起伏不断。

    回家前,总是满满期待,期待见到家人,期待今年过个好年,全家团圆和谐,期待正月有个好惊喜。我觉得这阶段最幸福,因为未知,因为期待,因为想象大多比实际好。

    到家后,总是在忙前又忙后,不停地赶场子,按照回家前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去实行,发现刚回几天兴致勃勃,没过几天,完全变样了。回家前,希望写50张毛笔字,到家后,一张都没完全写完;回家前,准备三本书读完,到家后,硬着头皮读完前几页;回家前计划学一个软件,到家后,电脑都没打开……

    临走几天,是情感最为复杂的一段,因为相聚总是短暂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聚少离多,一年下来,真正算下来待在家里,陪伴亲人唠嗑的时间真是局指可数。那种不舍、无奈、亲人的话别都在最后几天里交错上演。

    这三个阶段都会想什么呢?更多是见到啥想到啥,遇到什么就想什么,往往触景生情,感受更为强烈。

    那就稍稍总结,印象较为强烈的是三个方面,三个主题:钱、婚姻、孩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说到经济,老百姓能想到的就是钱,钱,钱。当年很多人,包括老师、政府机关公务员,也有些高校刚毕业的天之骄子,当年那些热衷于搞斗争,搞政治的人一部分也随着商业的浪潮陆续下海经商了。邓公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于是,早期吃螃蟹敢闯敢拼的人,大部分都成功了,成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学而优则仕”不再是青年人唯一的选择,下海经商成为了新的一股浪潮。随着富有的人不断增加,财富逐渐积累,社会上对成功的判定、衡量不再是单一的,不再只是观察你当多大的官,而是看你拥有多少财富。

    这种价值观的思潮随着城镇化,开始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因为很多农民工进城务工,带回的不仅是钱,也有想法、观念。这些想法和观念渗透到骨子里,无论老人还是小孩。出门在外,赚多少钱是他们进城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无论哪个行业,做什么,那都不是重要的。若是打工几年,买房又买车,定是受人尊敬。若是几年下来,还在到处为钱发愁,借钱过生活,一定受人鄙视。

    十年前,若你出门在外一年,年关回家了,无论这一年你在是外荣华富贵还是到处漂泊,但只要回到家乡,村里人对你更多的是问候、关心,这种问候和关心带着尊敬,而这几年,不再嘘寒问暖,而是问你这一年“赚多少钱”、“房子买了么?”“买在哪”“有多少房子”“当老板了没”赤裸裸的问这些时候没有半点不好意思,因为都司空见惯了。

    在村里,重要的不是财富两极化带来的影响,因为真正有钱的人,资产过八位数的人往往都很低调。坐不住,容易显摆的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他们互相攀比,为了个“争脸面”。原以为比拼豪车只是在城市盛行,而如今在农村一点也不甘落后。前些年,只有能开个四轮回家的,定会受人刮目相看,如今我那代步的小别克在村里都受尽鄙视。你有个别克,那隔壁家堂兄还有个雅格,你有个雅格,其他人家还有奥迪A4,他有奥迪A4,人家宝马X5。比上没有余,比上太不足了。

    除了比车,还比房。现在不再问你买房了没?而是直接问你房子买在哪?有多少套房子?买在哪决定着县城人,还是市里人,还是大城市里的人。你说你买在县城里,人家都不屑继续听,因为住在市里都不少了,你说在市里呢,人家还说隔壁的老表在上海、广州定居了呢。这种“虚荣浮夸”的现象在酒桌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有些人喝上一些小酒,吹得牛皮比谁都大。

    除了比车、比房,还比酒席排场,比家里装修,比发压岁钱多少,比除夕夜放多少烟花。无论大事、小事,每逢过年,人们就是一次相互攀比、炫耀的时节,无论村里,还是同学聚会,这种现象在最近几年越来越普遍。

    这一切,都跟“钱”、“钱”、“钱”息息相关。若是这样势力,“乡愁”何在?谁还敢回家乡?

    仔细思考,冷静分析。这些攀比、炫耀的背后,不能只归于农村人素质等单一解释。归究本因是,一方面从社会角度分析,农村传统的文化思想触碰到当代中国快速发展变迁的时代洪流中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另一方面,那些炫耀、攀比的人内心隐藏着自卑,需要依靠外界的物质满足卑微的虚荣心。

    婚姻

    有人说,爱情是花,婚姻是果,爱情美丽,婚姻实惠。

    听起来多美浪漫,结婚本是件美好的事,但放在当下成为了我的同龄人惆怅、恐惧的问题。过年期间,和那些单身的朋友、同学寒暄的第一句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被催婚了么?”“去相亲了么?”、“有么有遇到合适的?”等合适话语。在我所关心、所问候的人中,八成以上的人都被家里催过。

    而在央视报道中,这个现象更为突出。央视联手360搜索大数据曝光过年最十大“烦恼”问题。其中催婚、逼婚排在问题之首。央视《晚间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等纷纷跟进报道,更是引发网友共鸣。众多网友表示,直接戳中泪点,内心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我很好奇,甚至纳闷不解的是为何很多家长急着孩子尽早结婚、尽早生孩子,仔细分析,我的同龄人中,包括同学、朋友,他们的年龄基本都在90年左右出生,正负公差不到三岁,往最大的说,1987年出生的人,现在如果按周岁来说,今年还不到29岁,而大部分都是24岁左右毕业,毕业不到五年,加上很多结婚需要买房买车等硬性指标,如今能有几个人能做到,刚毕业前两年,无论是事业,还是个人财富,都处于极其不稳定阶段,一年下来,能余下的所剩无几。若是顺利,那接下来两三年又能赚多少来买房,甚至维持房贷、车贷呢。正常来说,一年余下五万(其实五万都挺难的,那要保证你的月收入至少7K),三年也就十五万,十五万能买多大的房子呢?如果家里不支持(其实家里很难支持,因为上大学四年,父母已经为我们掏空了不少),在我们县城,最多交个五六十平的首付。这种压力是空前的。更不用说1993年出生的人了,这个年龄段,也就是刚毕业,若你不是富二代,或者没有娶到一个不要钱的老婆的好运气,很难想象该是怎么结婚的。

    催婚、催婚、催婚,这也成为春节的主题之一。我的很多同学朋友,每次过年回家,各种七大姑八大姨就开始齐齐上演“催婚”的戏码,很多人也在朋友圈调侃自己,“不是正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

    很多人看我写到这,估计想着我是不是有点幸灾乐祸了。因为两年前我已经结婚了,我这种“局外人”再去分析“催婚”话题显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假若时光能够倒流,家庭一切顺利,我依然愿意选择30~32岁之间结婚,甚至更晚两三年,并非现在个人婚姻出现什么问题,而是放在个人发展、家庭经济等角度去思考。我觉得这个阶段对于男生来说,结婚是最合适的。

    仔细思考,冷静分析。婚姻不是两个人的卿卿我我,两个人的浪漫,而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生活。当现实中的柴米油盐,替代了花前月下;当万般柔情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碎碎念中、当一切归于平淡,彼此都要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真实。结婚前,一个家庭,结婚后,两个家庭,结婚前两个人,结婚后,没多长时间,很快三个人。现实让一切都归于平凡,难怪围城说的那句“婚姻就像围墙,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来”。

    央视呼吁的好,说一千道一万,爸妈虽然着急,孩子的路还要自己走。所以今年过年,见到回家的孩子时,请父母们少一些唠叨,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慢慢长大”。

    孩子

    结婚后,没几年,很快两个人就成了三个人,这是迟早不得不面对的事,除非生育或性取向出问题。

    有了孩子,就不得不考虑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句话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如今的家长,尤其妈妈,没有几个不好强的,上小学,一定要最好的实验小学,上幼儿园,一定要公立最好的,就算比学前教育,也有很早就送去托儿机构学习,她们在不断地攀比,若自己的孩子能比别人抢先说话,抢先走路,甚至抢先爬着、坐着,哪怕在肚子里,都要更早朗读书、胎教听音乐,无论哪样,都能给自己脸上添光,真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

    小孩无论大小,教育成为了年轻父母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究竟多重要,什么阶段更重要呢?

    春节前三月,孩子被送回老家爷爷奶奶照看,主要考虑两点原因,一方面孩子她外婆身体不好,需要回老家养身体;另一方面孩他妈公司刚成立,比较忙,怕耽误工作,于是最后决定还是送回老家。

    春节后,孩子究竟是放在老家还是带回身边,成为了矛盾纠结的地方。

    仔细思考,冷静分析。究竟是考虑做何种选择,主要取决于如下四个因素:

    1、孩子的成长教育

    2、父母的职业发展

    3、父母的经济实力

    4、家庭,个人情感等其它因素。

    四个因素中,互相制约,甚至在当下有些因素互为矛盾,比如第一个和第二个,往往难以取舍。那针对当下,哪种最为重要,从辩证角度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哪项因素在起作用。个人分析,在孩子现在的年龄段,四项因素中,最为重要的还是第二项,并非孩子的成长教育不是重要的,而是第二项,甚至第三项更为重要。

    然而,最终决定的不是因为第一项,也不是考虑我们的职业发展情况,而是基于第四项因素,孩她妈不舍孩子离开自己,最终还是把孩子带在身旁。

    孩子既然选择孩子留在身旁,究竟该如何教育,或者说怎么引导呢?这是很多家长,包括我如今很大的困惑。

    随着孩子的渐渐成长,该以什么状态面对她,什么样的方式与她沟通?每一点细小的举动或许都能成为她童年的记忆。

    杨照在写给女儿的情书《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中写道,首先是,父母要从指挥官变成助手,过去都是帮子女做决定,现在要重新认识、学习,理解子女想要什么,帮助他做出选择,而不是替他决定。其次是,过去发生很多事情时你都陪在她身边,但她慢慢成长,很多重要的事你不会常常在场了,你有没有办法可以重新建立关系,让他碰到任何事情都愿意告诉你。还不错的是到今天为止,女儿碰到重要的事情都会想到告诉我们,我不知道这会维持多久但会尽量。

    有人说,"女儿"这种生物,是享有你最多爱的人,可以撒娇发脾气,你生气她还有本事更生气,可她赌气不吃饭你就会笑嘻嘻把饭端来叫她小气鬼。你为她骄傲。她会甜腻腻对你笑,让你尝她的手艺,会靠在你肩膀陪你在深夜看足球,你不知道将来哪个男人会带走她,但如果敢惹她哭你一定敢揍人。

    有位姑娘在读了杨照的这本书后,在父亲节回忆自己的父亲,写下如下读后感:

    “杨照老师对女儿的深情,我用做女儿对父亲的爱意回敬。做爸爸真幸福,被一个软绵绵甜腻腻的小丫头一辈子依靠。做女儿真幸运,成为你一辈子最爱的女生,没有之一。”

    读来感动、浪漫,但现实还在脚下,需要一点一滴去走下去,那就一起成长,做一个让女儿觉得幸运的好爸爸,哈哈。

    结语

    每一年都会有春节,但每一年想法都不尽相同,今年暂且是这样,不管多么愤世嫉俗,多么地无奈,还是要对自个留有期待,期待村里人买更好的车,住更好房,来年更好的攀比,单身的朋友都脱单,都猴年大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节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fw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