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感觉与老朋友渐行渐远,不论是从生活方式还是思考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越来越不理解他们,他们也越来越不理解我。今天听了一本书《给大壮的信》,是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书,听完后我的一个体会是,我们之间的鸿沟大概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不同吧。他们以为每天喝酒是最大的享受,而我觉得喝酒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他们觉得上班安逸的生活才是毕生所求,我恰恰觉得这样的生活平淡如水,不值得活;他们觉得每天为钱苦恼是人生常态,我觉得钱不难挣而且眼光要放得长远;他们一边贪图享乐,一边在抱怨生活艰难。我却认为人就应该有所追求,否则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总体来说,我觉得他们都活错了,这本书里说了这样一个观点和我的感觉有点像,丹麦有一个哲学家叫克尔凯郭尔,他说,“大多数人不具备关于他们自己的意识,不具备连贯性的观念,他们不是依据精神特质而存在的,他们的生活,要么在一种孩子气的天真中,要么在琐碎无聊中,这一时他们做出某种善的举动,下一时又做出某种荒唐的举动,他们如此周而往复:他们在某一个下午是绝望的,可能是三个星期过后,他们又是快乐的家伙,而后又是一天的绝望。”什么叫连贯性的观念?我想就是,你要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这个目标,你将做什么样的努力。虽然我们小时候都写过作文《我的理想》,但这个连贯性的观念,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才具备的观念。但许多成年人丧失了连贯性观念,过一天算一天。其实呢,现在这个社会并不鼓励一个人走向成熟,因为孩子更容易成为消费时代和娱乐王国里顺从的公民。你看那些互联网公司,有食堂有游乐设施,就是想让大学里那种气氛能够延续。你看那些购物网站鼓励你买买买,那些视频网站鼓励你天天追剧,这是成年人的生活吗?这是长大了的小孩子的生活,还在遵循着快乐至上的原则。你天天努力读书,上大学,学了二十年有了工作,然后获得了买东西和追美剧的资格,这好像有点儿荒谬。成长比人们想象的难太多了,难到你想要抗拒。当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责任感、有精神追求的成人,让每天的生活都具备一种连贯性,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享受生活”的方式不同,本质原因是“审美”的不同,普通的人的审美是最低层次的,而优秀人的审美是训练后的,比如文学、音乐、美术,普通人往往对这些艺术没有什么感觉,他们追求的是简单的感官刺激,比如看泡沫剧,喝酒玩牌。优秀人训练后会对艺术产生普通人没有的“敏感”。他们能感受到更高级的感受,能体验到别人体验不到的美。
有个法国的理论家叫福西永,写过一篇文章叫《手的礼赞》,他说,艺术家有点像孩子,成年人丧失了试错的秉性,因为他长大了。艺术家将孩童的好奇心延长了,他触摸着,他感觉着,他计算重量,他丈量空间,他雕刻木头,敲打金属,揉捏黏土,凿刻石块,他塑造流动的大气,他接触各种材料,抚摩着万物的皮肤。他以触觉的语言谱写视觉的语言——暖调子、冷调子、硬线条、软线条。语言表达不了双手能传达出的那种丰富的效果。这篇文章让你凝视自己的手,我读一段原文,“看着双手处于宁静的状态,手指稍稍收回,好像在沉思冥想之中。看着它们单纯的、无所事事的样子,活泼而优雅,好像正在勾画着幻想中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它们相互嬉戏,准备迎接快乐事情的到来。它们能将自己的影子投到墙上,它们会搅动空气,或伸展筋骨,将指关节弄得噼啪作响。有时,攥成结实的拳头,有时,手指会抬高降下,敏捷机灵有如舞者。”
这段文字就让我很感动,多数时候这种感动用语言根本表达不出来。我也想明白了,与其总为渐行渐远的老友感到惋惜,不如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用感觉去寻找真正打动你的东西。就像心理学说的一句话:“我”存在的意义就是找到“你”,这个“你”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用为过去感到可惜,要尽早踏上未来的寻找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