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美精算师教你如何科学构建全方位家庭保障

北美精算师教你如何科学构建全方位家庭保障

作者: 蓝田日暖 | 来源:发表于2017-05-04 17:05 被阅读0次

    各位朋友,晚上好。在这个时间了跟大家分享一般人都不愿意去深究的话题--如何科学构建家庭保障。

    我们开始今天讲座的第一个话题,并不是从保险行业蓬勃发展,多么可喜的形势喜人来谈。而正是正是因为我们这些年,保险的规模是越来越大,我们知道我们中国的保费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了,但是却越来越多的人真正在执行保障规划的中却跳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坑。所以以致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张力,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了解保障,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庭在保障这件事情上掉坑越来越多,怨声载道。那么,今晚,我们就从保险掉坑这个话题开始我们的课堂。

    一、保险里的坑!

    1、分红险

    我曾经写过很多篇文章,专门去谈在过去的十年里面,中国的保费增长中一个大的增长点--就是所谓的分红险,在这里我要重新强调一下,在以往,很多朋友,尤其是代理人朋友在微信平台中会跟我互动,它们认为我对分红险的评价不客观,那么我想强调的是:第一我所谈的分红险,指的是那些所谓的高保费,高现金价值,高返还,低保障,低收益又占用大量保费资源这类的分红险。

    同时,我要强调这类分红险,对于普罗大众的中产阶级和没有多少理财资源的老人是一种伤害,而并不是说这种分红险没有存在的意义。我一再谈过我的观点,对于高净值家庭,也有能力牺牲自己理财资源的效率,不在乎收益的家庭(比如可流动性资产过千万的家庭),它们购置一部分这样的分红险是没有问题,可是对于那些成长中、资源并不多,有钱就得使在刀刃上的家庭,那么购置的这样的分红险无疑就是掉坑了。

    在这方面,我写过很多篇文章,等一下可以请我们的课堂助理把历史的文章发给大家,这里我简单的总结一下这些文章里的大概观点,首先这类分红险非常特殊,它是在0708年这次狂涨狂跌、资本泡沫灰飞烟灭,全民处于处于极度恐慌的投资环境下,保险公司为了争取业绩来推出来的,大家可以看看,在你身边,不管是从银行或是代理人还是在其它渠道所购置的三年缴或者五年缴,保费跟保额差不多返还很快同时有分红的产品,大多数都是在0708年后开始购买,并且持续增加购买。

    那这本身就是一种所谓的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资源错配,因为我们知道08年是股市低位,如果在这个时候去配是股权类投资,那肯定收益是很好,当然我们事后诸葛亮可以这么谈,可是,在全民都感觉恐慌恐惧的时候,利用大家都恐惧买保本型产品,跟07年的6124点利用全民的贪婪买股权的产品,这些行为其实都是金融机构利用大家的这种思维来增加其销售金额,而我们作为普通的理财者,还有一个站在客户角度的理财顾问要避免这种事。

    因为巴菲特有句名言:市场恐惧我贪婪,市场贪婪我恐惧,这就做到了理财/投资的真谛,但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至少最专业机构不应该再推波助澜,而恰恰相反,我们在0708年恰恰推拨出来,尤其是随着市场的恐惧,保险公司推出的分红险带来了中国保险行业在保费规模上的一个发展的高速期。而这种规模现在有多大,可能很难有完全的统计,我认为刚才符合我说的高保费、高返还、低保障、低收益,这样的产品可能说已经是万亿规模了!

    可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作为一个成长中家庭动用那么多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还误以为自己购置了很多保险。这对我们以后的理财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在心态上都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而这种不良影响持续到今天。所以这才是我反对大家去追捧这些分红险的根本原因,不是这类产品好或不好,而是对于中产阶级家庭,对成长中的家庭,它不适合。很多保险代理人朋友一再辩驳。难道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投资者,我们用保本的心态去把资源放在这里有什么不可吗。可是我要说的是:即便是非专业投资者,你想坚持强制储蓄,经过适当的教育也是可以跟风险有一个完美的平衡,就是作为中产阶级,理财不应该承受太高的风险,但是必须承受合理的风险,也就是说,当我们完全被保本的概念所吸引的话,最终势必你的所有资产全部配在跟定期存款差不多的分红险上,那么你的资产是不可能战胜长期的通胀,甚至可以说是完败。如果你的资产配置完败于通胀,就算它不亏损,你的人生也承担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我想这一点也不可质疑,就算是跟我辩论的保险代理人朋友,他也经常教育客户: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但是我可以百分之百的保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分红险,包括香港的分红险,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完胜我们人生中重要目标--通货膨胀,尤其是教育和长期养老。

    对于分红险这个坑,包括去香港买分红险到底有多大的坑,请大家去看我之前写过的文章。当然。还有一部分朋友会问:我已经跳坑里了几年了,现在才意识到这是个坑,那怎么办?我想说的是,如何跳离这个坑,还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重新面临一次机会成本和沉默成本的精确考量,那这个考量的逻辑,我也专门写了篇文章。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还是不知道怎么办?很简单,留下你的电话号码,我们的专业理财师会协助你去评估你持有保单的去留情况。

    (以下所有文章,点击标题可直接查看)

    文章:1、为什么我说这样的金融产品绝对不能买

    2、深度剖析|去香港买分红险不合规?别慌!不过分红险本来就不该买

    3、为什么我说这样的产品不能买(续)| 深度解构“分红险”销售套路

    2、万能险

    那么接下来第二个坑呢?我们简单谈一谈,对于分红险衍生出来的万能险就是另外一个坑,在这十年的保险发展中,万能险本质上只不过是把分红险不透明的分红做了透明化的处理,那透明化处理之后,因为每个月要公布利率,那就不能太丢人,所以万能险的本质就跟我们购买货币基金没有区别,基本上它们的收益差不多。从这个角度,它也是属于风险极低的资产,尤其是那些趸缴型的万能险,它也毫无保障的意义。那如果没有保障的意义,收益跟货币基金差不多,那么它跟这个分红险的坑也差不多。

    而最近这几个月,监管机构频频对万能险施重拳,曾经我有专门撰文说过这件事儿,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并不是你购置的万能险,它本身不靠谱。而是万能险本质上,它应当是投资于金融机构同业拆借,是保险公司给客户的保证型收益,而这保证型收益相当于货币基金,而货币基金就是投资银行同业拆借,可是很多保险公司用这种模式做了一个圈钱的利器,圈来了钱之后,用这些钱去投资了高风险的股票,包括举牌了大量的上市公司。

    这个过程中有风险的错配,我从客户那收来的钱是保本保息,用以投资同业拆借的相当于投资货币基金,这是非常正常的,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来看是合理的,可是我用如此低的融资成本,去投资如此高风险甚至还要加杠杆的万能险,(什么的加杠杆儿的?---如果一个公司收了十个亿的万能险保费,用这十个亿的万能险保费,再向银行去融资,再结出十个亿,给它二十个亿或者更多,这叫高杠杆),然后再去举牌,其实没给你多大好处,虽然看起来,举牌收益很高,但高收益跟我们每一个投资万能险的客户没有关系,因为给你回报还是如此之低,但是如果一旦出问题,在这种高杠杆下,很有可能,这笔钱的偿付能力会出问题,这就是监管机构来重点监管的,这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坑。

    我曾经也写过一篇文章论述过,请你们回头看看,在这里我强调,我谈的不是过去期缴的万能险,期缴的万能险,它高保障,保障跟保费的比例相当高,可是这种趸缴型的纯理财型的万能险没有这个功能,它依然让普通中产白领的资源极大地锁死却没有取得相应的保障。

    文章:1、万能险莫名背黑锅,保险“新贵”万能险业务为何被叫停?(看完这篇干货你就明白了)

    2、万能险真是“万能”的吗?

    3、众筹/互助

    那接下来我们谈一个创新型的坑,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很多新颖的互联网平台会兴起这俩件事,一个叫众筹,一个叫互助。我们先谈谈互助平台,它从法律角度,我认为互助它并不是说完全违反了我们法律精神,它一般的模式是什么模式呢?就是大家先交一部分钱,那么参与互助的人,如果生了病,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偿,得到一些保障。

    可是这种模式恰恰退回到了保险五百年前原始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确认,我交了这么多互助金之后是不是一定可以定额的得到赔偿。而现在的互联网互助方式基本上就退回到了原始时代,它没有监管机构的直接监管,没有精算师的费率衡量,没有核保机制,最终必将退化到所谓的越健康越不愿意参加,越是容易出险越参加的模式,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你参与互助,请你抱着一种帮助人的心态,就当这笔钱做了一个前置的捐献,捐给众筹了,如果到时候能够从中得到帮助,你就当意外惊喜,如果不能得到帮助呢,你就当这笔钱是捐献了,千万不要把这种方式当做构建家庭保障的方式,因为这代表着时代的后退。

    换言之,这种没有监管的互助平台,它不能承诺将来一定得到你相应的风险补偿,也就是不能为你家庭财务情况保驾护航,这就是其中的小坑,那么我们接下来谈一谈众筹。

    众筹跟互助的区别是一种事前与事后的区别 ,众筹是:如果我或孩子生病了,没钱治了从而发起的众筹,那么参与众筹本身,它就是向社会去争取慈善捐赠的风险防范,它的防范效果不确定且容易出现之前罗笑笑这种被扒皮的事件,做好充足的保障已经是一个完美解决风险的防范工具了,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了再去想众筹。

    文章:1、别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众筹,才想起家庭保障(此文送给所有身体健康的你)

    以上就是常见的坑,说完生活中常见的大坑,我们来聊聊我们为什么会掉坑。

    二、我们为什么会掉坑?(3大误区)

    1、 关注孩子多于关注家庭支柱(本末倒置)

    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往往会关注自己的宝贝疙瘩,从而忽视了家庭财务主要来源的本身--家庭支柱,在这里面,我们要说的是我们购买保险是为了解决家庭保障的问题,家庭保障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整个保险发展的源头--就是家庭支柱,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收入一时或者永久中断,那么整个家庭保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这次讲座中很多朋友都问到孩子保险的问题,很多朋友都想给孩子买份儿保险,我该怎么买呢?其实这个问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答,我们首先要问问自己,你想给孩子买份保险这个心理机制,是仅仅为了攀比还是客观评估过我们已经把其它的保障缺口给解决了后,真的有这个缺口必要呢?我想肯定是前者居多,要注意,如果我们家庭支柱的保障配齐,那么孩子即便是面临一些医疗的成本,我们还有翻身的机会,如果家庭支柱主要收入来源坍塌了,对于孩子未来的学费也好或者孩子保费也好,都有可能交不起,那么这种不考虑家庭支柱购置的保障,根本没有意义。

    2、 关注产品多于自己的需求,说到家庭综合财务分析就退避三舍

    第二个坑,往往我们把家庭保障规划这个简化为一次保险产品的购买,所以很多朋友在公众号或者讲座时都给我留言,问我想买哪个产品,这个产品好不好?哪家公司的产品好?哪家公司的产品性价比高呢?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购买保险产品这一行为,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解决整个家庭的保障缺口。何谓之家庭保障缺口呢?就是要控制某些让我们家庭财务瞬间坍塌的风险,家庭财务瞬间坍塌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家庭支柱的收入中断了,有可能是我们关爱的人的一场大病,这些都不是我们人为控制。

    而这也不是依赖于我们的收入能力和我们对人生自不自信,但家庭收入中断或永久性丧失就一定会影响整个家庭的财务目标,影响我们的生活,那如何弥补这个风险呢?首先我们要评估的是:我们到底有多少家庭收入是需要承担未来的家庭财务目标,而家这个过程是需要进行缜密的家庭财务分析才可能得到的结论,但是大多数的家庭,问起产品就特别兴奋,可是说来要做这个整合型的家庭财务分析,就退避三舍。而事实上,这就好像买药和看病的区别。我们应当把精力放在诊断看病上。而不应当放到我到底要吃什么药的基础上,诊断在前,吃药在后。

    所以呀,这第二个坑就是:关注产品多于自己的需求,说到家庭综合财务分析就退避三舍

    3、被保险产品的附加功能诱惑

    我们为什么掉坑的第三个原因:我们往往忘掉了本质,往往忘掉了我们现在购买保险产品只是建构家庭保障规划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把所有的目光集中到保障上,而且要集中到当下的保障上,此时的保障需求是当下需求,这跟养老需求跟孩子教育金需求是不一样的,孩子教育金需求跟养老需求是延时需求,虽然它也很重要,需要我们优先处理,但是保障的需求更迫切,迫切就在于我此时此刻必须面对,如果我的收入能力没有了,家庭财务瞬间陷入坍塌,所以这就是当下需求。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保险产品中的附加功能所诱惑,比如说买这个产品好呀,可以保本保息,这个产品能够让你的资产保值增值等到,我们不否认保险有这样的功能,但坦白讲大多数功能都会被夸大。尤其是避债避税的功能都是被严重夸大的,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这种功能来买保障,那就势必会掉坑。

    关于对这些功能尤其是避债避税的,我也有文章论述过,请大家看回我之前写的文章,在这就不多说了,在保险产品附加功能中,重要的是,就算我们不考虑夸大的问题,我们应该回到我们任何一个理财的行动的初衷上,无论是你买保险还是买其它理财产品,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你人生生活上的一个问题--购买保险首先就解决家庭财务是否有保障去面临瞬间坍塌的危机,我们要把这个坍塌的风险给解决掉。至于不坍塌,如何能够在不坍塌的基础上,让家庭的财务持续改善,完成目标,请不要在这里过多的夸大保险产品的附加功能。

    文章:1、保险真的能避债避税?千万别当真

    那么接下来就谈谈保险要买,如何不掉坑。

    三、保险需要买,如何不掉坑?

    1、 正确的看清保险的真实作用(消费型保障才是金子)

    首先,我们要正确的看清,在我们接触家庭保障规划中所有的纯保障型的产品,也就是以较低甚至极低的保费承担相当高的保额,这样的产品才是黄金,才是保障产品的金子。最近我看到很多朋友留言,说最近有可能不再有储蓄型的保终身的重疾了,只有定期重疾,那么会不会造成强买?我的看法是定期重疾恰恰是一种高保障,低保费的纯保障的产品,等下在我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没听说过这个消息,我认识很多精算师都没有告诉我有这个消息,有可能是保险公司强卖,也有可能是保险公司长期销售也不足为怪。

    因为基本上目前为止,对于中产阶级的成长中家庭买错保险的就是因为太注重返还,太注重于能不能将来老了一定能拿了一笔钱等这样的想法,所以,买保险考虑是不是有返还,这样的心态就已经看不清保障中的黄金。

    那么回归到保障中,我们从哪几个维度去思考呢?我们第一个维度,刚才已经简单的谈过了,第一个维度就是我们家庭支柱的财务责任。

    构建保障次序维度1:家庭支柱保障

    我们这样考虑:作为一个家庭支柱,我们每个月或者每年存拿回来的收入,扣除了自己的必要性开支后,其它的钱是干什么呢?无非有几个流向,第一个:要去还负债,例如供房供车。第二个:要去承担我们家庭必要性的开支,例如房租、柴米油盐、物管费、伙食费,还有我们孩子每年每月交的学费。第三,我们要进行恰当的投资和储蓄。为什么要也有考虑?因为我们将来很多的财务目标要靠我们的收入中提拨出来,比如说未来孩子的大学教育,未来我跟我的太太的养老问题,孩子出国留学以及将来赡养老人等等的费用,都要考虑。

    所以首当其冲就是我们要充分把这些目标以及这些缺口量化了。所以一个核心成长中的家庭,我们对于收入补偿性的保障,其实就是我们的收入永久性丧失的保障--就是寿险,所以寿险的计算方式应该是:家庭负债情况+未来家庭孩子的教育期许+家庭刚性生活费的支出+赡养父母等等支出-流动性资产。

    那么如何去进行寿险保额拟定呢?按照夫妻双方的收入比例分摊,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收入替代型保障也就是家庭支柱寿险的保额拟定。而在这个拟定的过程我们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资产负债,每个月的开支,夫妻双方的收入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数据,又如何去评估呢?最终怎么去评估我们需要多少保障呢?另外家庭支柱的重大疾病保障同样重要,如果家庭支柱生了重病不但不能给我们家庭贡献资源,甚至还要消耗家庭资源,因此家庭支柱的保障尤其重要。

    所以对家庭支柱而言,重疾险与寿险同样重要,那重疾险如何计算呢?重疾的计算保额参考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重疾治疗平均成本加上两到三年的家庭年收入,原因很简单:重疾险在一次性赔付给我治病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家庭支柱因为是罹患重疾至少有三年没有收入的时间,我想弥补三年的收入损失,而对于非家庭支柱的成员而言,重疾保额计算基本参考过去几年时间,治疗重疾所花费的平均成本就好了。

    以中国的消费水平,治疗重疾的成本也要参考你的家庭预算水平,保额在30万或者50万甚至更高,这都是都是合理的,没有一个准确的,就看你的家庭的预算,网上查到的平均住院治疗中的成本是40万,出现40万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别人没钱了,所以不治了。所以如果家庭预算允许,保额买高一点都是无可厚非。

    重疾的计算保额参考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重疾治疗平均成本加上两到三年的家庭年收入

    构建保障次序维度2:家庭其他成员重疾险

    除了家庭支柱的保障之外,以下就谈谈构建保障次序的第3个维度--家庭其它成员的重疾险,原因很简单:凡是我们关爱的人,我们认为只要他得了重疾,不管他对家庭财务有没有贡献,比如说孩子,就算孩子对家庭财务没有贡献,但只要他们生病了,我们同样要不遗余力的去保障他的健康,在这里插句话哈,孩子与老人的保障重在健康险,只不过老年人在选择健康保障上,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太少了,而且良莠不齐,甚至可以说聊胜于无,这放到以后专门讨论,因此家庭的其他成员重疾险要放在构建家庭保障第二位,它的额度参考平均的治疗成本就好。

    构建保障次序维度3:家庭成员的住院医疗险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考虑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是新兴的,疾病的治疗成本越来越高,即便它不是重疾,但我们一旦进了医院,也很难在短时间康复出院,这至少会消费相当高的治疗金额,而我们的社会医疗保障,确实在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但是缺口还是巨大的,关于这个社会医疗保障缺口是多少,今天不详细讨论,但是整个家庭成员的非重疾的住院型医疗保障很有必要,而在这里强调门诊的医疗保障,现在暂时没必要列入到我们中产阶级的视野,无论对孩子还是自己,原因很简单--门诊险属于高频发生事件,属于费用管理,与购买的保费和每年的理赔比起来一定不太划算。

    而住院恰恰因为它是低频发生,一旦发生,住院医疗金额高,那反倒是应当通过保险的方式来来解决!这是第三个要考虑的维度--全家庭的非重疾的住院报销型的医疗保障。

    构建保障次序维度4: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以及旅游平安险(意外险不可以充当寿险)

    最后构建家庭保障的维度是整个家庭对于意外医疗的一些补充。对于频繁出差的家庭支柱,购买意外险很有必要,比如经常出差的家庭支柱,由于家庭支柱需要经常出差,所以在给他购置寿险&重疾险外,也要为其弥补相应的旅行平安险和意外险。另外,对于经常出意外的孩子也得补充一份意外险和意外医疗险。而对于已经无法再购置其他保险的老人,为其购置一份意外的骨折险等等这样的消费型的产品。这样的产品非常便宜,但是最后要配置,它在某些程度上能够让我们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有一种“因祸得福”的感觉,因为它的保费极低,保额极为高。

    但是对于意外险,千万要防范另外一个误区,以为意外险买充足了,就相当于我们整个家庭的寿险就满足了,寿险是全保,意外只是其中一部分,意外险保障的范围要窄的多。

    意外险的成本是极低的,请大家注意这里有个误区,不要把电话里销售的返还型的意外险放在这里当防范意外,返还型的意外险本身也是一个坑,要比你购置消费型意外险钱的成本高的多,它用极低的成本把你的钱圈住,其实从返还型意外险的利息中提拔一点点就可以购买相当高保额的消费型的意外险了。其实同样道理,我们有钱使在刀刃上,任何电话营销返还型意外险,建议中产阶级直接盖掉电话,不要理会。

    四、如何确定产品以及预算?

    (1)定期寿险、终身寿险:首推定期寿险,原因是定期寿险超便宜。

    那我们具体谈谈,在构建保障中,我们如何去确定产品和预算,在这里不是进行产品销售,只是说确定产品和预算的逻辑。首先我们先谈关于收入替代的寿险保障,寿险保障无非两种--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讲座上有朋友说起,是不是以后只有定期寿险,没有终身寿险呢?那我们终身保障怎么办呢?先不说答案与否,单单从定期与终身来看,这恰恰是我们的观点,我们应该首选定期寿险,原因刚才已经说了,我们作为家庭支柱,家庭责任最重的时候恰恰是当下,因为我们还身上有负债、孩子小、有赡养责任,而等负债还完、孩子长大、或许也没有赡养责任了,那么我们的家庭责任以及负担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不太强制需要终身型保障来分担身上的责任。

    从预算角度,定期保障是绝对要远远便宜过终身保障,所以,如果家庭资源有限,当然是首推定期保障。如果你的家庭资源比较高,那么当然可以配置一部分的终身保障,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强调是怎么去衡量预算的合理性,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浇一盆冷水,之前保险所强调的双十原则已经过时了。

    什么是双十原则:

    双十原则简单来讲是保费预算占到年收入的百分之十,保障是我们年收入的十倍。这个计算方式其实非常机械,甚至可以说完全失效的。我们经过长期大数据的研究。一个科学的曲线应该是收入越低的家庭,越应该把保费占家庭的收入的比例调低!比如说可能年收入只有五万的家庭,那应该是保费的支出不到我们收入的百分之五为最好。随着收入的提高,这个比例可以适当提高。当我们收入继续提高的时候,比例还可以继续向下调,因为我们的人生责任不会在同比增长。因此,“双十原则”是不适用于每个家庭。

    (2)定期重疾、终身重疾:优选定期,终身看预算

    同样道理,对于重疾的选择是终身还是定期,同样看预算。重疾险创新特别多,有些叫多重,有些加了轻症。怎么理解?多重指的是:如果我生了重疾后,保险公司赔付了,再次生重疾依旧赔付,如何衡量多重。首先多重比一重好,多重的价格略贵,我们可以认为每加一重,我的保额就会多加20%,那么如何选择,如果一重保费是两重保费的8折,选一重,如果多重保费比一重多了5%-10%,选多重。

    至于轻症,我们认为轻症仅仅是把重疾的范围进行了拓展,提高了额外的百分之二十的保障,现在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给付,所以我认为轻症的可比性相对不高,有轻症当然优于没有轻症了,而基本上大家都有轻度重疾的保障了,在这里呢,就不具体的就保障条款进行深度剖析。

    (3)住院医疗

    (A)    治疗用药范围(包括器械、治疗方法)是否有限制。

    首先要考虑住院医疗所补偿的报销范围是不是受限于社保医疗,如果是受限于社保医疗,那么这张商业保险就没有起到补充的作用,因为社保报了一大部分,社保不报的部分,这份商业保险也不报,那也没用。

    (B)    是否保证续保。

    什么叫续保?所有住院医疗都是交一年保一年,第二年重新算,如果我年轻,在身体健康的时候买了十年,在第十一年我开始生病了,它不续保,那之前所缴的费用就等于白费了,我们都知道越长时间,年龄越大越容易生病,所以保证续保的含金量高于不保证续保。

    (C)保险额度。

    第三个保障额度上有猫腻,有些额度是一年累计,一年10万,有些额度是一次住院10万。一次住院10万的报销额度显然远远高于一年10万,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大概的参考,所谓初步ok福,建议要么按次买到十万,要么按年买到五十万,最好都是不区分社保用药,而且最好有一定的保证续保。

    (4)意外险(意外不可以充当寿险)

    最后挑选意外险,我们刚才讲了不选返还型的意外险,选消费型的意外险,意外险不可混当寿险保额,不要因为自身的寿险缺口按照公式算出来是200万,就买200万意外险充当寿险,不要这样,寿险是全保,意外险范围窄,我们可以在购买寿险外,补充跟寿险差不多的意外险,反正价格相对便宜。

    (5)防忽悠:孩子的保险如何买

    那么最后我们谈一谈对于孩子购买保险如何防忽悠。从家庭财务的角度,构架孩子保障略后于家庭支柱,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要知道孩子对家庭财务没有贡献。所以孩子导致家庭财务瞬间坍塌的风险无疑就是孩子的健康,所以给孩子购买健康险很有必要,但是用保险去保障孩子的教育金就掉进了我们之前所说的坑,教育金险就是另类的分红险,教育金险不要买,教育金险不能买,教育金险是个坑。孩子的教育金规划是另一个目标逻辑,也需要细心规划,但不能通过保险规划来解决,至于买了不该买的保险,怎么办,建议看回之前的文章,考虑好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再做定夺,这个需要专业人士来分析。

    北美精算师教你如何科学构建全方位家庭保障

    案例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合计配置120万保额,太太合计配置120万保额,孩子合计配置130万保额,全年家庭总保费:2847元/年(其中配置的全是消费型险)。

    北美精算师教你如何科学构建全方位家庭保障

    案例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合计配置130万保额,太太合计配置100万保额,孩子合计配置70万保额,全年家庭总保费:16963元/年(消费型与终身型相结合)。

    北美精算师教你如何科学构建全方位家庭保障

    案例三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合计配置240万保额,太太合计配置120万保额,孩子合计配置70万保额,全年家庭总保费:36950元/年(消费型与终身型相结合)。

    六、问题分析:

    1、其实想买保险,市面太多太杂,买哪家好?如何判断?

    不管是在公众号后台还是在微课堂上,很多朋友都会给我留言说:哪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比较好?关于这个问题,请回去好好重新听听我的语音,我们在购买保险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研究产品,因为凡是产品设计出来都有其合理性,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挑选性价比高、保障充足的产品,而不是关注产品的本身。

    请将问题回归到家庭的实际需求上,与预算挂钩,与保障缺口以及家庭财务情况挂钩,通过杠杆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障方案,我相信一个专业的理财师与你沟通后,会给予你专业的家庭保障方案,只有做需求分析后,再来选产品,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年轻人,刚贷款买房,想降低家庭风险,如何处理?

    年轻人,刚贷款,想降低家庭风险,如何处理?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家庭责任,处于事业上升期,给自身一份保障,对家庭财务情况而言如虎添翼,建议先配置寿险以及重疾险,毕竟两者是影响财务情况的重要因素,至于如何选择定期还是终身,主要看预算。因不清楚你的实际需求以及财务情况,无法对你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如有需要,请与我们的理财师沟通。

    3、我家年收入十万,只有一份新农合,我与妻子想买份保险,不知买重疾险或是医疗险好?意外险有

    与妻子只有新农合,没有其他保障,建议补充商业保险,参照家庭保障购置路线图,至于保额买多少,回看课堂记录,根据预算选择终身还是定期产品,可以参照课堂的案例分析,如实在需要进行家庭情况分析,购置保障充足、性价比高的保障方案,请与理财师一对一沟通,将你的情况以及需求如数告知,我相信理财师会给你专业的建议方案,因涉及隐私问题,在课堂上就不多说了。

    4、夫妻双方都只有最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险,两个孩子(12岁)年收入15万,怎么买保险,以及教育养老规划!

    二胎家庭,怎么买保险,请从家庭财务情况、保额需求以及预算出发,按照家庭保障购置路线图,先给家庭支柱购置齐全的保障,再考虑孩子保障,毕竟家庭支柱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自身需求满足了,才有顾及他人的空间。

    孩子的教育金以及自身的养老规划不能靠保险解决,需要长期的系统性规划,这是另外一个微课主题,在这就不多说了,如有需要,请下次参与我关于资产配置的微课堂,也可以与理财师沟通后,将你的需求如数告知,理财师会为你安排,请给点耐心。

    5、单亲家庭,孩子三岁,自己是上班一族,请问如何购置性价比高的保险呢?

    在这里,做一个盖棺定论的结论,如果是单支柱家庭,那么就应该为自身配置齐全的保障,再考虑孩子的保障,因为家庭财务主要来源于你,至于如何挑选性价比高的保险,理财师需要更详细的家庭结构和财务信息才可以帮到你,请与理财师沟通。

    6、我买了一份保险理财产品,朋友说我上当了。我该怎么办。现阶段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但又想要保障生病这一块,希望推荐。

    持有的保单已在坑内,上当了怎么办?这当中需要考虑机会成本以及沉没成本,建议由专业的理财师为你保单进行评估后,结合个人的意愿做理性的决定,现阶段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如何挑选产品,主要看预算以及需求,目前不清楚你的实际情况,无法给你建议性回复,如需帮助,请与理财师沟通,解决你的问题。

    7、婆婆老公公61岁,有城镇医疗,公公有类风湿,适合买什么保险?妈妈高血压51周岁有城镇医疗适合买什么保险?

    给老年人买什么保险比较合适,这是很悲凉的问题。因为保险公司产品设计出来能够解决50多岁以上的所有风险是几乎不可能了!至于50多岁能买什么保险呢?只能买的是一些跟老人相关的一些意外保险,比如说老年人骨折等等,如果给老人强行买重大疾病险会出现严重的保费倒挂。

    保费倒挂指的是交的保费比保额还高,那么这样就不太划算。那么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把我们老年人(父母)的医疗成本当作一个理财目标,不能通过保障来完全解决,为我们的父母专项储备医疗基金,这应该是另外的一种理财的途径。

    8、中年人都有点既存病,糖尿病,高血压,重疾拒保,如何才能买上合适的防癌加医疗。

    父母的保险一直以来是构建家庭保障尴尬的难题,刚才已经说过了,原因是父母在最应该购置保障的时候,中国的保险行业没有相应的发展,所以导致现在老人的重疾保障会出现严重的保费倒挂,那么为老人购买住院险最关键的是要考虑有没有住院险可承保老人的既存症,一般来说60岁或65岁的老年人,很难投保了,所以老年人首先考虑健康问题作为保障缺口是对的,健康情况需进行如实告知,除了住院医疗险外,作为子女的我们可以为老人设立健康资金,这就是我的解决方案。

    9、买保险是当风险来临的时候有一份足够的保障,理赔却是最大的难题。保险条款是否坑太多?我们应该怎样去识别?

    理赔难不难主要在于是否有进行健康告知,只要我们投保的时候履行了如实告知的义务,并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理清了那些跟我们理赔没有关系的风险因素,我们可以不告诉保险公司。

    只要能把握住这一点,(当然这中间需要有专业人士指导,)那么都不会造成理赔的麻烦。如何识别,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

    10、一些小的保险公司如果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理赔的时候找谁去?如果被大的保险公司收购或兼并,还会继续承保吗?以前的合同是否继续有效?

    关于保险公司的大小和理赔的问题,我觉得对于保险公司的消息,不要把它放在保障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因为所有的公司都是受法律认可的,都是受严格的保监监管的,其保险条款最终都是有相应的责任,即便小公司经营不善而破产,保监会第一时间驻入,你的保单依旧有效,更不用说收购或兼并,保险合同是法律合同,请大家收起这种防范心理。我们回到我们的主要矛盾就是刚才所说的十二个字:保障充足、性价比高,保障当下。在这个问题一笔带过:跟公司大小无关!

    11、我想买香港重疾险,需要注意什么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到香港买保险的优势已经不太大了,建议看回我之前写的文章,至于到香港买重疾险,要注意些什么,主要还是在于是否有进行健康告知,在任何情况下,健康告知是造成理赔难的主要因素,我之前有写过很多关于香港保险的文章,待会课堂班长小承会推送给你们,在这就不多说了。

    那么,到底哪类人可以考虑香港买保险?只有一类人--你的保障额度需求超高,在国内现行的保障体制下很难买充足的人。比如说如果你需要三百万以上的寿险保障,那么在这里可以断言,你可能必须去香港买了,在国内很难有保险公司能顺当承保。

    文章:【旧文重发】从精算角度比较国内与香港保单之优劣

    12、女,40岁,10年前购买了平安的智盈人生万能险,年缴6000,保障为寿险重疾12万,前年提高到寿险31万,重疾30万。前年还购买了平安福20万寿险、18万重疾,年缴7400多,缴费20年。这两个险种搭配合理吗?智盈缴纳几年比较划算?是否还要继续缴纳下去?平安福感觉保障偏低,保额过高,有点鸡肋感觉,如何处理好?

    关于平安福,我之前有在文章或者讲座上都有阐述过,无论是少儿平安福还是成年的平安福在同类产品中按我们的标准--保障充足,保障当下,性价比高的原则,排名绝对不是前列,甚至有些家庭资源比较紧张,如果购置平安福往往因为价格或是分红导致费率太高买不起,那么对这样的家庭我就不建议购置平安福啦。平安福对于家庭能不能承受这样的费率适不适合,我估计还是要看你的家庭的财务状况。建议你留下联系方式,做个诊断,看看你的需求在哪里、预算在哪里、家庭财务如何,再给出合理的建议。

    13、线上投保和线下投保哪个更好?

    不存在线上投保和线下投保哪个更好的问题,只要是受市场监控、受保监会监控的产品、公司,都有偿付能力,在健康告知的情况下,都能理赔,只是购买的渠道不同,只要你的保费是直接付给保险公司的,两者不存在区别。

    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投保反而更高效,中间没有太多运作成本,最终降低的成本往往就是你能够优惠的保费。这是为什么互联网保险的性价比比线下的性价比高得多的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美精算师教你如何科学构建全方位家庭保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ld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