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走进茫茫人海?
因为,可以见众生;
为什么,我们要走进茫茫书海?
因为,我们要见自己。
这两天在读东东枪的《文案的基本修养》一书时,
我原以为,这本书,只适合做广告文案的人看
但当我读完,却发现,
太多人适合读这本书了。
第一,它足够逆向思维。
当许多老板一开会,就提倡“头脑风暴”,
作者的观点是:我的头脑,拒绝风暴。
他一向很痛恨头脑风暴这件事。
其实上班这些年,虽然屡次也有头脑风景这回事,
事后,我总觉得这方面哪里不对劲,
但又说不上来,直到看了这本书的观点,
我深表认同:“头脑风暴,往往是用来推卸责任的,每个人都想偷懒的时候,大家来头脑风暴好了。”
你可以大抵回想一下,
你们每次头脑风暴后,
有多少人是经过自己有质量的思考的?
最后责任,又有多少人在承担?
所以,许多时候,头脑风暴不过是一场秀。
第二、它足够有原则 。
其实不管是初入职场,
还是工作多年,每个人,都应该养成一些职业化的习惯:
1.坚持白纸黑字。
这可以理解为完成某件事的硬性流程,
从准备工作、到信息收集、到结束……
严格按照流程来,
这既是你对工作的尊重,
又是对自己能力内化的一部分。
经过一次又一次白纸黑字流程的操练,
对这份工作的专业,
才能印入你的脑海,流进你的血液
让你成为一个专业的人。
2.开会开得好,下班下得早。
多少下班,因为会议而延迟?
又有多少延迟,是原本可以避免的?
作者说,一个高效的会议,
应该是这样:准时开始、充分准备、人人活跃、话题聚焦、高效守时、互为镜鉴、开诚布公。
我们都讨厌开会。
许多“市面”上的会议,
都是讨论起来没完没人,
如果有人争论,便又会招来指责,
整个会议过程,没有人用心把控节奏,
把所有人随时带入正题,
会议结束后,
也没有一份高质量的会议记录……
讨论到头来,能执行的没几个。
3.是战胜疾病,不是战胜病人。
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对事不对人。
不管我们对对方有多大的意见,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我们是要解决问题,
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如果遇上对方对我们有意见,
我们不妨反问一下自己:
我们有可能真的错了。
第三、它足够有趣。
譬如下面这些观点,
无不体现了广告人的创意表达 :
“绝对服从,就是最大的消极怠工。”
“广告是药,不是糖,不能脱离疾病来评价药物。”
“谈判的本质,就是妥协”
“只关心广告的广告人不是好广告人。”
“对,是最大的好”
……
这本书,集大成地体现了作者的工作态度和初心。
也唯有这样的人,
才能在对工作至纯的态度中,
获得专业的精深,和自我的升华。
我喜欢这种工作态度的人。
在我心中,他们的是能与神通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