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出現已讓在喜不自勝,而蘋果和微信的問世則更讓人說在就在、說隱就隱。無論是沈渣泛起,還是老當益壯;無論是飄然仙逝,還是魂兮歸來……一切都閃忽於在與不在之間。
以領導者論,偉大領袖的對象肯定是不得了地大——人傻槍多幅員遼闊,此曰大在。車間主任的對象也就一個車間的設備、工藝、材料與工人,故小在耳。但照莊子的說法,就存在感而言,大在小在都不過是同等性質的在;而且不論大小之在都生滅無常,甚至在與非在還會於不經意間互換倒置。一度林彪在廟堂的時候小平就不在,但一轉眼則是小平在而林彪不在了。通常,一個大在的問世,需毀滅無數的小在方能成其好事。大在飛離大地、高懸於天,有如太陽;小在墜入深淵、暗無天日,有如爬蟲。
不妨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對象之在吧。對象之在,起意於費爾巴哈的「人沒有對象就不存在」。人的存在感,其實是很依賴於自己所認同的對象的,即有對象就有在;對象一旦牢牢地附著於孤獨個體,這個個體就存在。愛好書法,愛好寫作,愛好釣魚,愛好做領導,愛好吟詩,愛好斂財,愛好收藏,愛好歌舞,愛好實業,愛好考古,愛好革命,愛好弄聳寧(也叫與人鬥),愛好助人為樂,愛好求神拜佛,愛好走游世界……僅只是被吸引的對象不同。結果我們很快就能發現,有的人不求神拜佛,就沒有了存在感。依次類推,一生為垂釣的三天不釣魚,滿腦子收藏的一日見不到古玩,演說家半晌說不出話來,革命愛好者突然發現不能繼續革命了,說好的終身領導者再也找不著可以領導的了……即是說,各自的對象一旦不見了,均能讓此在很無聊、很失落、很沒有存在感。因此說,在與不在、大在還是小在,人在還是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象的確立與否、強大與否。
街頭碰巧見著一位熟悉的老人,踽踽獨行在上班的路上,此時我就想:是老人還在發揮余熱嗎?是老人的退休工資不夠化嗎?不,老人只是在堅持在,或者,老人只是在尋找在。如果哪一天,老人再也力不從心了,再也不堅持、不尋找了,那麼老人也就不在了,儘管他還悄無聲息地活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