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5年写下的,高三快毕业时,趁周末,与室友出去寻那座城的过去的足迹,三道拐很小,之所以大,因为加上了下面的和平街。小学第一次去重庆,回家的时候就是和父亲坐船回家,因为我第一反应是没坐过,还有就是坐船便宜。当然,那天坐船花了接近5小时才从主城回到县城,汽车到家也不过2小时。而码头就在三道拐附近,三道拐是老长寿的繁华的象征,文庙,武庙,河街,二中,定慧寺等均在这此列,天蝎也算一个怀旧的人吧。喜欢过去的人,过去的景。原文如下
雨后,趁着周末,踏上征程。去追寻那一个角落,那一个被城市遗忘的角落。
霓虹,掩盖了城市的喧嚣。车流,显示城市的繁华。摩天大楼遍地,好似代表着这个城市是多么的繁华,多么的现代化。而人的心,却随着现代文明,慢慢的变得那么麻木。

记得高一学戴望舒的《雨巷》,罗老告诉我们,去江南的最佳时节就是梅雨季节了,烟雨朦胧。在长寿,也有一个胜似江南的地方,那就是三道拐了。在雨季,一把油纸伞。那画面,太美啊。

三道拐,一个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坐落在长江之滨,依山而建。谁记得昔日的繁华,今日的落寞,我想只有地上被冲刷光滑青石板才记得吧。
今天很幸运,遇上一个大爷陪同我们一起逛了老街。找到了许多旧址,听到了许多故事。大爷在六十年代在建设局上班,参加了老街许多地方的建设,比如电影院。

清末民初,三道拐和长寿县县城最繁华地段。国民政府各机关均在此办公。它也是连接陆路和水路的交通要塞。各种原因,成就了它的昔日辉煌。也是各种原因,让它的繁华不在。当然,那里也是三峡大坝蓝图的起源地。

当初的政协,现在只有通过砖块才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普陀人家房屋都是木头加竹蔑泥巴构成。稍微好一点的用的是石头,加上竹蔑泥巴。政协的对面就是老川剧院了,可见,那个点可谓是当初的政治文化中心。

顺着石阶而下,在很远的地方就会看到一片花丛,一片紫荆花丛。大爷问花丛主人时:“嘿,老伙计,你对花浇水没。”主人回答的很干脆:“我哪里有闲心管它哟。”说完就哈哈大笑,笑得是那么爽朗。“那川剧院的那几个老头子还在吗。”大爷追问到。“还有几个还活着,大多都去世了。”

老街很小,只有一条街。老街很大,有许多深巷。一个深巷不知住了多少人。

继续前行,快走完的时候,我发现了当年的语录,原以为这是最大的惊喜,结果大爷告诉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惊喜等着我。我说什么,他却卖上了关子。


转角,来到了电影院。“喏,”大爷指了指电影院门口旁的一个墙壁,“你看,这是什么。”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烂的掉渣的电影海报,片名依稀可见《一个和八个》

过了电影院,老街也算走完了,准备回学校。老城区依山而建,落差太大。为了方便人们进城,在50年代又花资修建了最早的轨道交通——缆车。缆车陪伴了县城人民大半个世纪,虽然中途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在我们面前,但他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



老白告诉我,她要去考导游证,那么她去旅游就不花钱了,也许是北方缘故,没有古镇,所以很向往往的就是古城古镇了。我想,天然的已经很少了。凤凰,丽江,还有最初的味道吗。我告诉她,如果让我选,我愿意去一个偏远的山村小镇,独步小街深巷,就像食物一样,原汁原味,这岂不是最好。
或许隔不了多久,老街就会被改头换面了。或许,长寿再也没有这样原汁原味的了。

还好,我现在赶上了,幸好我赶上了。只有用手机,加上掉渣的文字,记录他的过去。
丙申2015年三月廿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