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巜左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事件:公元前547年,也就是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国君,因为一点事情,便抓了卫国国君,尽显霸主的蛮横之相。
这时候,齐国和郑国作为和事佬,想参与讲和。郑国国君带去了一个名叫子展的人,他非常富有才华。当场写了一首诗巜将仲子》,也就是后来被收录在巜诗经》中的,很有名的一首。当然,在后来,我们更愿意把它当成爱情诗来解读。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全诗的中心思想,就是人言可畏。据说,晋国国君读了这首诗后,觉得子展写得非常有道理。没必要因此而引起众诸侯国的共愤,否则的话,还真是人言可畏了。于是,迫不得已,就把卫国君给放了。
眼看着一场外交纠纷可能引发的战乱,结果,只是凭着一首小小的诗,而轻易就化解了。这可真是比四两拨千斤还要牛气啊。
另外,这首诗的中心思想,究竟是劝国君维持和平,还是劝心上人不要轻举妄动?也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如何解读,全凭自己。所谓“诗无达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我是觉得,恋爱中的女子劝她的小二哥更合情合理些,但既然巜左传》上也有记载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想必也不是空穴来风吧。
正因为诗的解释没有标准答案,反而更显得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