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见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一位朋友,她说,出门的时候跟母亲大吵一架,从小到大朋友的父母都在异地工作,朋友呢,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这次疫情将两个从来没有一起生活过这么久的人捆绑到了一起。
现在迷路的灵魂想要弥补和保护10年前、20年前、30年前,甚至更久之前那个因为父母的拒斥、忽视而躲在角落默默哭泣的孩子了。
但是她已经学不会如何与父母相处了,这么多年习惯了。
朋友说,她明白母亲没有错,母亲为这个家已经付出够多了,腰伤、腿伤……样样不落,自己也心疼。可只要想到自己在情感失落、在需要人陪伴、疏导、下雨别人父母撑着伞来接,自己却要淋雨跑回家、半夜因为想念哭醒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他们指指点点。
朋友还说念书的时候,女孩子间牵手、拥抱……稀松平常的小事,自己从来没有过,她惧怕亲密接触,亲密接触让她浑身不自在。因此经常受到排挤。
我心疼的拍了拍她的肩膀,朋友轻描淡写的说都已经过去了,看到她眼眶里的泪水,我恍然间明白她只不过是再用自欺欺人的方式躲避着原生家庭之伤的痛苦。
原来,许多在生活中艰难挣扎的灵魂,都背负着沉重而痛苦的原生家庭回忆。
那些未被正视和处理的原生家庭伤口,就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一不小心碰开了盒盖,悲哀、羞耻、愤怒、无力就会像潮水一般涌出来,将人淹没在痛苦的洪流之中,使这群人找不到活在当下的宁静、憧憬未来的勇气、甚至昂首挺胸的自信。
1
什么是原生家庭之伤
皮亚杰、埃克里森、温尼科特等著名心理学家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发现,在孩童时期,人类的天性是乐观的、脆弱的、不完美的、依赖性强的、不成熟的。这是每个孩童在一生下来就具备的自然特质、无一例外。因此在幼年时期父母不间断的滋养与爱护是一个成年人成熟、健康的必要条件。任何父母对于子女并非出于滋养或爱护的行为举止,或者任何父母让子女为自己的天性感到羞耻的做法,都可以称之为“原生家庭之伤”。
2
原生家庭之伤的四种类型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原生家庭之伤可以简单的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a 身体之伤
身体之伤极大地破坏了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面对施与身体之伤的父母,孩子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样去信赖和依赖一个常常会给他们身体带来痛苦和伤痕的成年人,也不知道怎么样去适应一个充满了突如其来危险与伤害的生活坏境,甚至严重破坏了孩子对身体的珍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被暴力倾向所吸引的人,甚至有些成年子女在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无法控制的对自己的孩子、伴侣实施暴力。
b 言语之伤
我们从小被父母严格管教,时常严厉指责我们的行为举止,却从未曾关心过我们的情感需求。尽管周围的人都表示:“父母这是在为你好”或者“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的”,这些理由也并不能抹去父母对我们的情感忽视造成的实际伤害。我们可以理解和体谅父母对我们情感忽视的缘由,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父母的忽视确实伤害了我们幼年渴望爱护和滋养的心灵,造成了我们成年之后的低自尊心,习惯性地讨好别人,惧怕亲密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
c 性之伤
《中毒的父母》一书,将父母施与的性侵害称之为“终极背叛”,它玷污了亲子间最重要的信任也触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保护者变成了侵犯者,港湾变成了地狱。研究显示,在所有的童年创伤中,遭受童年性创伤的成年子女更加强烈的相信“这些都是我的错”,这使得他们的愈合之路,比其他人更艰难。在中国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父母对于性边界的侵犯常常是无意识也是不以为意的。
例如,3岁以下的男孩子经常出入女厕所甚至 女澡堂,只要有人对此提出抗议,其母亲无所谓地说“还是个孩子,又记不得事情,怕什么”,这其实并不利于保护子女对于性边界的认识,极有可能会因为父母漠视自己与他人的性边界,对性产生无所谓的心理。
d 情感之伤
这里想要特别指出两种中国式的情感之伤:情感忽视与情感敲诈
情感忽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父母说“爸妈你们能关心我一下吗?我学习压力真的很大。常常得到的回答是‘我们还要怎么关心你?为你花了那么多钱,不算关心吗?花那么多钱给你报的辅导班,你成绩都这样了天天就知道想一些没用的。
父母与我们太过于讲究实际的生活琐事,常常忽略了彼此的情感追求。他们擅长的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的吃穿用度,却不懂得如何关怀我们的情绪与感受,甚至对我们的情感需求感到厌烦,对此用语言和行为惩罚我们,这也向我们传达了一条错误的信息:我们的感受不重要。这就成功阻碍与抑制了幼年时我们渴望倾诉情绪的本能,也渐渐的忽略了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可悲的现实:明明父母很爱我们,我们却完全感受不到,变成了”假性孤儿“。
情感敲诈:这是中国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心理操控术,父母一方面以受害者的姿态站在道德的最高处指责、攻击子女;一方面利用子女的内疚感迫使子女顺从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爸妈生你不容易,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你看看你妈妈的头发都白了,你赶紧去做……”
“要不是为了供你上学,爸爸妈妈早就过上好日子了,你还要这样对我们”
由于相信了自己是导致父母生活不幸的罪魁祸首,我们会感觉自己永远不够好,永远偿还不了亏欠父母的债,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达成各种目标来获得父母的爱。其实,健康的父母之爱是不需要条件的,孩子从未要求主动降生,是父母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
3
伤害已经发生,该如何前进
a.理性的面对伤害,接受“伤害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某次和一位朋友吃饭,谈到育儿经,作为两个孩子妈妈的她和我说:“现在当父母真的太难了,看的书越多,就越感觉自己每天都在伤害孩子。但我觉得,人生本身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伤害吧,我爱他们,但伤害是真实的,关爱也是真实的,比起全然真空的环境,我还是更希望他们能拥有真实的人生。
她的话让我颇受触动,其实残忍一点来看,我们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无常又复杂的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爱他,把他保护得多么好都无法帮他规避掉那些成长中必然出现的伤害、挫折与逆境,这些是每个生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只有面对了这些课题,他们才能得到成长。
当然这里无意借此为父母推卸责任,但希望每个孩子能够明白:人生本就是苦乐参半的旅程,无论我们遇到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社会上的伤害,都应该以一颗理性而坦然的心来面对,允许自己悲伤、痛苦、难过、挣扎,适度抒发负面的情绪,但不应过度夸大我们的遭遇,或者一味的沉溺在这种负面情绪之中,更不需要因为暂时的伤害而否定人生或者自己的价值。
b.抱抱内心的小孩,告诉他:一切都过去了,不必怕
那些长期生活在充满了争吵环境中的孩子可能都有会这样一种感受:每次当父母吵架的时候,自己都会觉得既惶恐又无助,除了默默流泪似乎什么都做不了,很希望有个人能够解救自己。
哪怕我们长大了,面对一份真挚的感情时,内心那个敏感脆弱的小孩还是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出来,一次次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这个时候,你不必逃,也不必怕,更不必感到羞愧,你可以伸出双手,去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告诉他:父母糟糕的婚姻关系不是你的错,你无需为此担责,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勇敢地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去创造自己的未来,也一定会拥有崭新的人生。
c.与曾经伤害过你的原生家庭成员深谈一次。
如果可以,找个机会,与曾经伤害过你的原生家庭成员深谈一次,用尽量平静的语气,讲出你内心的委屈、不安与渴望,让他们知道你曾经独自走过一段怎样的路,他们的某些行为给你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你用了多久的时间才抚平好内心的伤口。
当然,也许对方一时无法理解你的处境,又也许他们根本不为所动,但这些不重要,我们交谈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对方,重要的是我们在倾诉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对于自我情绪的梳理,对于过往伤痛的总结,从而能够更好的寻找到内心苦痛的源头,有的放矢地对自己进行疗愈。
c.写给单亲家庭的你们——那些标签不重要
在这里提一下单亲家庭的孩子们,一直以来,单亲家庭的孩子们一直是被过度标签化的,外界对于他们的评价都是“性格有问题”“过度敏感”“容易自卑抑郁”等等。毋庸置疑,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的确会给孩子造成一些伤害,但这些伤害是否能直接导致一个孩子的“自卑”“极端”或者“脆弱”都不是必然的
父母离婚是父母的事情,而你是你,我们不能因为父母离婚而自甘堕落,更不能把自己的问题全然归咎于父母。退一万步讲,父母的分离,确实是孩子内心深处的伤痛,但是越是这样,我们才越应该学会爱自己,而不是一步步滑向外界定义的那种堕落颓废,自暴自弃的状态。
另外,真正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不是父母的离婚,而是压抑的、充满争吵与猜忌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之间错误的感情处理方式,比如给孩子传递仇恨与对立的情绪。
如果每个父母能够妥善地处理情感关系,不把孩子当成他们之间关系角力的筹码或者工具,那么即便父母离婚了,我相信孩子也能慢慢的接受这个现实,并且相信父母是永远爱他的。
但愿有一天你会懂:你的这一生,不只有原生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