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天我是醒的早,但起的晚。从醒来到起来足足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先拿起手机,看听观各种新闻,然后用手机码字。总之忙得不亦乐乎,三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
起来吃过早饭去逛早市,这里早市在小区里,并且上午十点闭市,周六周日是十二点。我是九点去转一圈,来了13天没间断过。去时不知要买啥,但回来时几乎天天也不空手。
每天晚饭后,我出去散步,在器械上伸伸胳膊压压腿。现在广场舞没人跳了,中老年男人和女人们就三三两两地边聊天边散步。这期间我挂上耳机不是听书,就是和朋友或家人语音聊天。所以别看一个人溜达,但并不寂寞。
回来后继续看书或写文章,困了就睡觉。做啥全凭心情和兴趣而为,所以各种焦虑也减少了2/3。凡焦虑较多人,那是有强烈上进心的表现。而焦虑较少的人,往好听说是荣辱不惊,内心强大;说不好听是得过且过,跟着感觉走。中国语言太丰富,同一件事,就会有截然不同性质的两种描述。所以从古到今才有欲加之罪(或洗白),何患无辞。
我现在就给自己定义为后者了,那种做事即不刻意,也没啥目标的那种。就是在柴米油盐中,发现并感受生活的乐趣,职场上的不能说成“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就说成“比学赶帮超”吧,已经厌倦了。尤其后期最受不了的是开会,听领导做报告,布置“完美”的工作方案,完成(不作点假)即使百分百努力去做,也很难完美无瑕疵完成的工作。
就像这次哈尔滨抗疫情,管理条例不断更新,新措施不断出台。普通人是记不住,更记不全啊!我个人认为,条例多少条不重要,重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按着现有管理能力(也是平时积累的),能落地贯彻好多少条。
就像咱家孩子高考,实际水平连985大学都不够,家长非要定清华为目标学校。成绩达不到,家长焦虑,孩子上火。如果根据孩子的实力,理性地制定目标学校,问题不是就解决了。但现实是理性人少,冒进的人多。理性被定义为没有远大理想,冒进被歌颂为敢于挑战自我。生活都是自己过,谁爱怎么活就怎么活,他人少干涉为上。
02
记得《非诚勿扰》中,主持人孟非说,一个人在琐碎平庸中要活得有趣,需有一两个坚持下去的爱好,有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当时觉得这话有道理,想想什么爱好自己坚持下去了,现在看就写作和书法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我写文章断断续续坚持有十年了。最早是2009年在郑州教育博客上开始写关于教育的文章。那时就感觉郑州初等教育,比我们哈市活跃多了。我在那里“以文会友”还交到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呢。在哈市教育界除了同学,同事,少有一起切磋教育的同行朋友。说明哈市教育整体开方程度较低,或流于形式多,内核还是较封闭保守。
2012年我转移到当时非常火爆的新浪博客,在哪里又结识了全国各地不同职业的朋友,视野又进一步打开。2017年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我又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留地(播种文字)。
那天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抖音视频火,你去注册抖音吧!当主播拍视频。我说:算了吧,老天拔地,别说别人不愿意看,我自己都不愿意看自己。不染头的话,满头花发。那是年轻人的乐土,让他们去玩吧!我在有生之年,能写写字就写写字。总有一天,我连喜爱的文字也写不了了。除了吃饭睡觉,唯一的运动就是坐在轮椅,出门晒太阳。想想会感到悲凉,但那就是不得不接受的归途。
0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做事,很难坚持长久,因为那样的坚持会很痛苦。所以想干什么,首先是培养兴趣,这个是坚持才有乐趣,而没有痛苦。什么打卡考勤,抱团监督,什么也没有兴趣最有执行力。至今为止,我没打过什么卡,因为我不信这个方法。
2017年我正式练硬笔书法,一晃也三年了。前两年是自己练,照着字帖写。2019年3月偶然在网上结识优优老师,她是90后在深圳做小学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现在在海南一所国际学校任教。她出身在福建农村,妈妈和我同岁,据她说,妈妈没怎么念过书,当年也极力反对她上高中。是她冲破家庭的阻力,才坚持上了大学。
别看她是我儿子的同龄人,但她的才华(多方面的)吸引我,让我非常尊敬她,开始网上报班跟她学习书法。同学几乎都是年轻人,就我一个老太太。但我写的并不差,坚持的也最好之一。老师说,练字不再每天多写,而要学会读贴,即思考、观察、对比、改正。恰恰我就不会这个,我就会照猫画虎多写多练。慢慢地在老师的调教下,我也渐入改变自己,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毛病了。至少现在做这两件事,是我的兴趣所在,不需要靠人监督。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感觉说的很对。其实勤奋也是一种天赋。不能勤奋的人,说明天赋不足。我年轻时,也不算啥勤奋的人,有点小懒惰。我是后知后觉,越老越勤奋,越老越自律。为啥老了能做,而年轻时做不到呢?因为没有压力,才能释放活力;没有监督,才是真正的自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