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刚到家,熊孩纸非常兴奋地说要给姐一个surprise。然后,他就拉着姐到阳台上,自己坐到阳台边缘的小椅子上,把光着的脚丫伸到阳台外面去:“这样会有风吹过的感觉,下次我们可以一起这样坐着聊天。”
姐:要不现在妈妈就陪你这样聊天吧。
熊孩纸的眼睛忽然亮了起来,像两颗星星在闪烁:真的呀,那太棒了。
于是,姐也搬了一把小椅子,和他并排坐在阳台上,像他一样把脚丫伸出阳台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夕阳很红,晚风很轻。熊孩纸忽然侧脸,笑颜如花:妈妈,你真的是太爱我了!
好吧,日常买吃买喝陪读陪玩也不见得有多感动,就这样短时的一刻陪伴,竟然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也是够够的了(惭愧脸)。
想起之前在YOUKU上看到的一则视频。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一天下来又劝架、又做饭、又购物、又打扫,挨到爸爸下班回家,已经是两眼发直、蓬头垢面、疲惫不堪。而当爸爸问宝贝今天过得怎样时,小宝贝欢天喜地:“妈妈真是太爱我了,今天亲了我三下,还在超市里陪我们玩推车车,我们还在厨房里一起吃掉到地上的蛋糕,今天宝宝真是太高兴了!”妈妈眼中的奔溃,在宝贝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象。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也是天堂。
姐很是惭愧,之前因为工作错过了太多熊孩纸的成长瞬间。但是职场上的麻麻,工作和生活本身就很难取得平衡,该怎样才能在工作之余有所弥补呢?姐的建议是,学会高质量的陪伴,也算是不得已的亡羊补牢了。
第一:我的眼中只有你
就像不是有人给你擦眼泪,就叫懂得你的悲伤一样,不是待在熊孩子的身边就叫陪伴了。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那么,只有身体和灵魂,都在孩子身上时,才叫真的陪伴。只要你拿着手机、想着其他的事情,身未动,心已远,那都不叫陪伴。
姐的一个女朋友,她是私企的高管,日常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还经常出差。不过,她家孩纸和她的关系特别好。姐专门去请教了秘笈,她说其实就是在陪孩子的时候专心陪。她的办法就是,逼迫自己将手机放到高处,除非接电话,否则绝对不碰手机。几次下来,儿子就觉得妈妈每次都和自己玩得特别投入,和她的关系就特别好。
其实,孩子愿意让我们陪伴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姐哥哥家的小屁孩,才小学五年级,已经只跟同学们耍了,父母什么的,基本已经被排除出了孩子的朋友圈(捂脸)。
现在都流行列清单,我们也来列一下怎样才叫专心陪伴。
1、手上不拿手机、不看报纸、不看杂志,不做与当前陪伴无关的事情。
2、主动与孩子就陪伴的事情互动。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肢体互动,还可以角色转换。
3、一起为陪伴的事情做好事前准备。比如,外出旅游,可以让孩子负责做某个部分的攻略。
4、陪伴结束前一起回顾陪伴全过程,互相分享心得。
第二:做永远在线的siri
之前看过陈美龄的教育专访。
陈美龄是早期与邓丽君齐名的华人歌手,在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红遍半边天。她在最红的时候宣布暂别歌坛,结婚生子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入了斯坦福大学。
她在专访中提到,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永远不要让他“等一等”。
有一次她正在做晚饭,儿子跑过来问她:“天为什么是蓝的?”虽然当时非常赶时间,她还是把煤气灶关上,专门和儿子说:“你问得真好,等下我们一起去找个答案。”然后再继续做晚饭。晚饭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儿子一块去翻书本找答案。
忽然想起之前有一次姐正在赶写一份报告,写得是毒气上攻、满腹怨气。这时,熊孩纸突然跑过来问:“妈妈,我发现我没有心跳了,怎么办?”姐当时就炸毛了:“没心跳还能在这里吵我吗?有点脑子好不好?”现在回想起,实在是汗颜。至少,也应该教他怎样摸自己的心跳,除了放在心脏上,还可以通过脉搏侧面测量等等。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有多么重要。可是一旦碰到自己很忙很累很烦的时候,第一选择基本就是草草打发说“等会儿教你”,或者干脆直接无视他们的请求。姐的一个女朋友甚至说,这样也是变相培育孩子的独立精神呀(懒还有道理了,负分,白眼)
姐觉得,随着熊孩纸逐渐长大,他们确实有很多途径可以自己查找到答案。但他们发问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求一种回应。除了问题的本身答案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回应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安全感。即使父母也回答不出问题,即使父母也只是指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的响应过程也是一种爱的教育,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爱、被关心。这一点远甚于回答本身。就像苹果手机上的siri,只要你问,她一定第一时间就答复。就算不知道答案,也让人心生温暖。
卢梭在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写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因为,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语调,一个动作,都已经向他传达了什么是爱。
所以,马上就到的六一,你想好出什么大招了吗?别忘了,再昂贵的礼物,也比不上一次高质量的陪伴。
毕竟,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