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心理
名为《暖气》的小说里,没有一件让人暖心的事儿

名为《暖气》的小说里,没有一件让人暖心的事儿

作者: 法雅和她的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21:46 被阅读21次

    慢三的小说《暖气》,优缺点分明。

    语言顺畅、情节如犯罪片镜头般的闪过、影射了各种热点话题却不显刻意、涵盖了各色人等却没有一个浪费的角色,以及,一以贯之的悲情基调,都是《暖气》明显的优点,也是这部小说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重要原因。

    当然,缺点也是明晃晃地亮了出来,后半段的某些情节过渡略显突兀,节奏也明显乱了起来。但是,这都不妨碍《暖气》成为一部优秀的小说,顶多只能算瑕疵而已,但瑕不掩瑜。

    这部小说,不仅能让人体会到电视剧《白夜追凶》般的刺激,也能让你在悲剧中,见识到真正复杂的人性。即便在室内温度接近25度的有暖气的屋子里,我仍然读得瑟瑟发抖。

    一、《暖气》的底色,是悲凉

    《暖气》里故事发生的地方:寒城、冷镇,名字不仅让人心头一紧,还奠定了故事的总基调。故事里描述过小区里的大爷大妈、孤寡老人、警察、妓女、出租车司机、记者……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

    《暖气》里又旁敲侧击了各类热点话题,你在其中能找到各色热点事件的影子:地铁站被挤下去的人、强拆致死、地铁建设及腐败案件、地下室分割的格子间、娱乐至死的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各路大V。

    小说情节代入感极强,人物刻画恰如其分。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些人、这些事的时候,我总能想起天通苑那个宇宙社区,想起自己小区里没有分户供暖时拖着不交暖气费的人,想起那些北漂族住过的地下室格子间,也想起了我自己所在的城市因为掏空财政建地铁上了焦点访谈的那则新闻。正如推荐序里所说,“这些人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面临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他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就是我们当下最关心的,我们太能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听了记者华镜的某次选题之后,台长干脆利落地回绝:“不就是杀人吗?老百姓真不爱看这个,又暴力又血腥。他们活在社会上已经够累的了,我们就放过他们吧。”

    作者借人物之口这样吐槽,但他却没有放过我们读者。《暖气》从华镜的中年危机切入,通过连环命案的发生和人群的反应,揭开了我们逃避现实的遮羞布,把赤裸裸的痛苦和冷漠展现给你看。阅读小说的你无法回避,这些悲凉的底色,时不时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让你知道,这就是生活,我们无可奈何却又真实存在的生活。

    二、《暖气》中看客的麻木,从未改变过

    《暖气》中描写了三次人物跳楼时围观的看客,每次跳楼的人都不同,分别是刘一梅、华镜的儿子华柯克,以及,最后准备和世界同归于尽的幕后boss。虽然每次的主角不同,但楼下看客发出的声音出乎意料的一致、一如既往的冷漠:

    第一次:刘一梅

    围观的群众再次骚动起来。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几个人仰着脑袋,高声呐喊着,语气极为轻浮:“跳啊,快跳啊,别耽误我时间……”“等了半天,怎么还不跳,再不跳我可上班去了……”

    第二次:华柯克

    走过路过的人因为好奇停下脚步,逐渐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发表意见。“这是干吗啊,跳楼吗?”“打119了吗?不,我不打,你打,我手机快没电了……”“放心,他不会跳的,我太了解现在的孩子了,顶多吓吓你……”

    第三次:幕后Boss

    楼下已经聚集了一大群围观的居民。大家抬头朝上看着,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靠,有人跳楼啊。”“什么事啊,这么想不开。”“估计炒股亏了吧。”“哎,有钱干吗炒股啊,炒房子不好吗,我一朋友……”

    这些事件发生在同一个小区,但三次跳楼时看客的表现却不约而同:冷漠、事不关己、看热闹、起哄、麻木不仁。作者应该是想通过这样的一致表达一些东西的,是对人性的失望吗?

    我们都觉得自己不是看客,却也无时无刻不在做看客:对社会新闻里发生的事情随便看个热闹,顺便吐槽几句,有的甚至见怪不怪;我们追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热点但又很快忘记,只沉醉于当时的八卦,却没有人还想知道一年前发生那则不了了之的性侵事件如今结果如何,也没人关心杭州纵火案的林爸爸、江歌案中的江歌母亲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信息时代的看客,麻木不仁成为了常态,狂欢的间隔变得更短。据说微信公众号有个“七天定律”,意思是说一个事件的热度最多持续七天,过了七天,人们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吸引。如果没有新的热点可追,媒体就会迅速营造出话题焦点:佛系青年、隐性贫困、消费降级,那么多的热点等着你去点击。

    小说中的电视台台长问记者华镜:“你知道观众现在最爱看的是什么吗?”华镜深谙其中之道:“我当然知道。是娱乐事件,是明星耍宝被整,是不用过脑子的喜剧综艺,是能引发争议的道德审判,比如拜金啦出轨啦婆媳不和啦,了不起再来点与民生相关的房价股票孩子上学人民币贬值,就连奥运会现在都没人看了。”

    作者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说出的话,以及那些穿插的像画外音一样的评论,放在当下发生的事件里毫不违和、句句扎心,甚至都能直接对号入座。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里这样描述他弃医从文的导火索:“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一百多年过去了,看客们早就进化了好几代,但神情却一点也没有变化,反而在以新的方式展现麻木。

    三、《暖气》的结尾,让人心生绝望

    作者慢三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一位“致郁系”作家。

    小说结尾,那些幕后boss制作的“武松”,早已进入到很多人的身体里,在很多人的血液里流淌,即使是警察也不能幸免。

    那个被当作杀人机器一直训练的人,那个一直被注射“武松”、注射仇恨,从未体会过人性之暖的年轻人,未来有一天会出狱走向社会。作者说,“他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可怕的人”,真的是关掉了小说里唯一带有一丝温情的门,也断掉了读者关于“简耀的帮助会让古少新有好的变化”的最后一点念想,小说也在这样毫无希望的现实和充满恐惧的未来中戛然而止。

    “十年过去了,世界不仅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糟糕了。”

    那么,再过十年呢?你相信生活会变好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为《暖气》的小说里,没有一件让人暖心的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ejeqtx.html